“基层庭、所扎根乡镇,贴近群众,如何让群众‘化解纠纷有去处、少跑路’尤为重要……”南通市海门区四甲镇政法委员夏春虎如是说。近日,四甲“诉调解纷驿站”正式挂牌成立,“基层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的模式让辖区群众有了矛盾纠纷,只要“进一扇门”“跑一个地方”。
建章立制 拉紧社会治理“法治纽带”
“这起纠纷多次调解未果,我们想引导他走诉讼途径,事情具体是这样的……”“这个月我们有2起案件需要镇调处中心、村调处工作站一起做做工作……”5月的一天,在四甲人民法庭的会议室,四甲法庭、四甲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法官、调解员们你一言我一语,认真讨论着辖区当前几起较为棘手的矛盾纠纷、诉讼案件。
四甲诉调解纷驿站的建立开辟了基层“一庭三所”与镇、村调处中心、工作站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今年以来,已召开5次协调例会,全面梳理了当前辖区各类纠纷隐患,并研究出具体的联合处置方案,各单位间社会治理的“法治纽带”日益紧密。
专业服务 点燃齐抓共管“法治引擎”
四甲诉调解纷驿站整合了法官、民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等多方力量,组建了法律维权服务专班,为辖区企业、群众提供全链条法律专业服务。驿站选聘区法院资深退休书记员许仲玉担任驻庭专职调解员,与辖区另外5名专职调解员共同成立了“许大姐法律明白人调解工作室”。
3月6日,在四甲诉调解纷驿站门口,王大爷紧紧握住许仲玉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据了解,王大爷此前临时受雇于四甲镇某企业,工作期间因一时疏忽受伤了,他坚持企业应当全额承担自己的损失,多次与企业协商后无果。许仲玉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调解工作,向当事人双方反复阐明雇佣关系的责任分担方式,明确补偿比例。经过数次调解,当事人终于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
以民为本 优化多元解纷“法治环境”
“这起拖欠土地租金的纠纷一直困扰着我们村委会,两年来承租的老板一拖再拖,将近30万元的租金涉及到100多位村民的利益。现在好了,通过你们的调解,这笔款项终于来啦!”四甲镇新复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周新华激动地说道。日前,十余位新复居委会的村民将一面印有“一心为民办实事 诉前调解促和谐”的锦旗送到了四甲诉调解纷驿站,感谢驿站调解员们耐心调解化纠纷,一心为民解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