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与服务企业公益活动,依法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全力做好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法治之能、贡献法治之力。”4月9日上午,南通市举行“企暖花开法治行”专项活动现场推进会,现场600余名法律服务公益联盟成员代表在现场发出铿锵宣言。这是南通市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活动现场的一个缩影,也是政法部门发挥职能作用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担当。
瞄准所需强引领 发挥法治之能
法治既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春伊始,南通市委政法委将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振兴发展最突出最紧迫的任务,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把营造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政法工作的重要内容。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晓斌率先走访崇川区的几家重点企业,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难,谋企业之所盼,为企业送去助企惠企政策,鼓励企业提振信心,为全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树立了鲜明的导向。
一石激起千层浪,市级政法机关迅速开启服务企业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围绕市场主体法律服务需求,对3000余家企业上门指导,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破难题、解新题、开新局的关键一招,助力企业防范化解经营风险,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律动江海·法约三市”公益法律服务项目是南通市级政法机关重点打造的法律服务项目,目前已经形成111个“早市、午市、夜市”公益法律服务点,平均每周服务300余场次,在全市16家省级以上园区开设企业法务讲堂,帮助企业培育法务人才,千余名企业法务人员参加了学习。
引法兴链强履职 彰显制胜之力
优势产业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构建“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式是南通市政法机关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势的创新。
全市政法机关积极培育与产业布局相匹配、与产业体系相融合、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法律服务体系,打造“依法强企”“引法兴链”“法链融合”为特色的产业链法治服务“帮帮团”,成立市法律服务联盟,既彰显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又顺应了市场主体期待。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建立“链长制”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链上企业建立法律服务目录;为成长型企业梳理产业链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和法律风险,剖析制约产业链发展的法律症结,建立法律风险提示清单,为企业解决清欠债务、公司治理、知识产权保护、公证仲裁等法律服务疑难问题,以良好制度设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法律保护服务,深化知识产权案件集中管辖,加大重点行业、新兴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一案四查”,探索知识产权领域刑民综合履职、行刑有效衔接,提升知识产权案件办理质效。开展“万所联万会”“法治体检四进四送”“小微企业服务月”等活动,为600余家链上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着力打造了最具亲和力、最具吸引力、最具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柔性执法强保护 体现公益价值
依托市场好发展,法治撑伞企心暖。
南通政法机关充分发挥法治护航发展职能优势,细化落实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提升年”工作部署和新66条举措,助力打造具有南通辨识度的“万事好通”营商环境品牌。
今年2月,市级政法机关部署开展“企暖花开法治行”专项活动,提供“公益开门”“法护开工”“纠纷开解”“法治开市”“千村开讲”“法务开课”六大服务,形成“公益化+市场化”商事双轨调解机制,积极推行公益普法、柔性执法、审慎司法,严格落实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开辟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完善不予行政处罚、从轻减轻行政处罚的条件,解决经济新领域新业态法律问题,着力解决一刀切、选择性、机械性执法司法等现实问题。明确自由裁量处罚幅度的标准引导执法人员推进柔性执法,尽量不用或慎用行政强制措施,避免了市场主体因被实施强制措施蒙受重大损失,“活封活扣+放水养鱼”,在法律刚性和善意文明执行柔性间找到了最佳平衡。据统计,仅海门区行政执法机关在2022年就办理涉企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案件5402件,免除行政处罚金额983.35万元;涉企一般违法行为从轻减轻行政处罚案件685件,从轻减轻行政处罚金额2494.64万元;柔性执法覆盖1680个市场主体,为2022年海门区经济增速全市第一提供了坚强的政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