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郑弋 通讯员 于长云)近日来,海安市司法局积极谋划部署法治文化建设“265”工程,通过“网上+网下”联动,重点实施“法律六巡”行动,推动实现法治文化建设“五好”目标。
着眼全域法治,深入推进“双网”联动。该局与市委宣传部(网信办)联动打造“法润海安”“e法安网”等品牌,精心创设“海小清”主题IP,“网上+网下”同步实施青少年法治素养提升、法治利企惠民建设、普法品牌建设等工程;融合依法治网与依网普法,谋划推进以“网络普法e起学、网络普法e起宣、网络生态e起治”为内容的“清朗领航三个e计划”;加强网络普法阵地建设,在当地知名自媒体同步开设“尚法剧场”等专栏,牵头法院、检察院等34家成员单位组建线上普法矩阵,开通“普法直播间”,推出“海小清普法”系列宣传。推出法治电子地图,推行“码上学法”等科技应用,方便群众自主选择“指尖”法治服务或就近线下服务。
聚焦重点要素,系统部署“法律六巡”。研究法治文化建设重点资源、对象和方式,部署开展以“法律巡讲、作品巡展、文艺巡演、文化巡访、资讯巡递、阵地巡游”为内容的法治文化“六巡”活动。开展企业点单式宣讲、校园沉浸式宣讲不低于200场次,村居全覆盖宣讲每季有主题。在各街道(镇区)开展法治文化作品巡回展览,推出巡展路线图,强化优秀法治文化作品传播推广。发挥尚法文化剧社等普法社会组织作用,集中开展法治文化巡回演出不低于10场次。实施法治文化巡访行动,定向挖掘本地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广泛寻访社会生活中的法治基因,开展红色法治文化体验等实践活动。实施法治资讯巡递行动,新建法治加油站30个,加大法治产品研发和投放力度。实施法治阵地巡游行动,组织辖区青少年、村居民走进法治文化阵地,开展参观与议事等活动不低于150场次。
强化统筹协同,推动实现“五好”目标。完善普法讲师团服务管理机制,围绕265工程建立专门的普法队伍,组建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的市级专家库,指导街道(镇区)法律服务、网络文明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对接“一镇一品”工程,培强村级普法核心力量。明确各街道(镇区)与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任务、完成时限,由市法宣办采取发出重要工作提示单、重点任务督办单等方式,及时督促工作开展,评价工作成效。综合运用“项目带动、督查促动、考核推动”等手段,推动实现“法治文艺队伍带好、法治文化作品用好、法治文化阵地管好、法治文化活动搞好、法治文化传播更好”的“五好”目标,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