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卖酒商户涉嫌违规经营,并擅自改变雨水井走向用于排污,属地街道职权受限无法处置,立刻“吹哨”喊来建设、城管、市监、水务等部门,多方协商敲定整改方案……
在南京市鼓楼区,“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探索数年,已然融入基层治理的千条万线,但在新形势新常态下,一系列新问题、新要求待解:基层如何吹得灵,部门能否解得好。
以“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为目标,鼓楼区开始新一轮实践创新。
“从喜年中心KTV噪声扰民,到东门街废品回收站扰民,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通过‘吹哨报到’得以解决。”小市街道相关负责人细数成功案例时表示,“吹哨报到”是一项好探索,赋权于街、强责于街,能够条块结合地解决复杂性问题和综合性矛盾。位于该辖区的一处开发商配建幼儿园存在险墙隐患,街道在两年里吹哨8次,终于彻底完成消险。
早前幼儿园内险墙
突出基层指挥扁平化,是鼓楼区深化创新的一大思路。以问题快速响应解决为导向,鼓楼区委编办牵头各街道部门建立“吹哨报到”机制,分设两种哨:需要部门独立或协同解决的事项,常态化吹“工作推进哨”,由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启动。需要区领导协调督办的事项,则吹“攻坚克难哨”,由街道工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启动。
把“吹哨”决定权集中在街道班子成员手中,意在防止基层“乱吹哨”。可一旦哨响,就是责任单位的大事要事。鼓楼区规定,相关单位要在哨响后1小时内签收,24小时内与街道联系,并根据街道明确的时间、地点进行报到。其中,“工作推进哨”在3个工作日内报到,“攻坚克难哨”在5个工作日内报到。
幼儿园改建后
以小市街道幼儿园围墙消险为例,街道在召开推进会前一天向规划、发改、水务、建设、教育、城管等多部门发函,均得到快速响应。施工方案开展多轮论证、修改,临时出现的重难点问题,也数次“喊”来区领导。
中间环节少,推进力度才能不打折扣。数据显示,自“吹哨报到”机制实施以来,鼓楼区各街道共吹哨427件,其中“攻坚克难哨”占比17%,报到率100%、办结率超九成。
透过数字,鼓楼区更关注实际成效。一项关键之举是,每“吹哨报到”一次,由责任双方进行不见面互评。街道负责评价报到单位的报到率、办结率、满意度,报到部门则评价街道社区“吹哨”的合理性,相关结果纳入机关作风评价体系,并由区作风办、区行政审批局复核评议,把考评“标尺”交给参与者,形成全链条闭环。
技术加持,是鼓楼区本轮创新的另一关键抓手。在鼓楼区城市数字治理中心的指挥大厅,一块大屏实现了全区城市运行状态的“一屏统览”,9000多路摄像头实时传回画面,5000多个智能感知设备同步监测状态,海量数据把54.18平方公里的城市各处置于眼前。
中心负责人将“一网统管”平台比作“信息流转的‘高速公路’”,集纳了全区各部门的事件流转,实现问题的快速发现和高效办理。“凡是平台能够自动抓取、派单的问题,全部在线上流转,不麻烦基层人员分拨,也不用网格员‘跑现场’核实。”从这一角度看,城治中心的数字化赋能,正为基层减负提供硬核支撑。
为此,鼓楼区“一网统管”平台重点要实现两大功能。首先是通过底数治理工具实现自动填表,能在平台上直接抓取的数据,绝不让网格员手动填写,“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其次是通过自动分拨和统计分析,实现问题的重复认定,筛选出真正需要网格员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路径,提高基层“吹哨”的效率和质量。
结合“一网统管”建设,鼓楼区委编办将原先依托政务热线平台建立的“吹哨报到”系统,调整纳入区数字治理平台一体化运行,并向社区延伸,梳理出“”区—街道—社区”三级“吹哨报到”运行流程图,制定了“吹哨报到”操作手册,拟订区“吹哨报到”考核办法,进一步提升“吹哨报到”治理质效。
“落实‘吹哨报到’机制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又快又好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鼓楼区将把其作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更好推动“吹哨报到”制度在基层落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