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新街口,成就“中华第一商圈”,堪称南京作为现代城市的原点。这个金秋,新街口连续多日晴空万里,阳光普照,更添几分热闹繁华,绵延不绝的车流沿着十余条通衢大道奔涌,百万人流在此来来往往。
占地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新街口核心区几乎折叠着整个南京城区。这里涉及秦淮、玄武、鼓楼三区,密布着16家大型商场、24栋商业楼宇,汇集了42条公交线和24个地铁出入口。这里有奢侈品扎堆的锃亮的商场,也有人均消费几十元的美食街和老旧小区;数不清的网红店前年轻人络绎不绝拍照打卡,老楼里的居民守着小日子怡然自得……这里有最新潮也有最老派,最繁盛也最包容,现代科技与朴素人情交织,五光十色却有自己的调性与秩序。
这就是新街口,照见城市的多棱镜,每个切面都是南京。
这样一个复杂多元的立方体,有着怎样的运转奥秘?《南京观察》跟随“城市守护者”走遍新街口的大街小巷,讲述繁华背后每天在上演的故事。
平凡琐碎成就“光辉岁月”
10月16日上午10点多,南京新街口,蔚蓝的天空白云朵朵,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淮海路派出所数十位民警像往常一样,例行巡逻在新街口的大街小巷。各条路面街道秩序井然,多处的楼宇保安们也都举着手机专注地观看二十大开幕会直播。就在几天前,女民警郭子瑜收到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为民解忧,情系百姓”。
前几日,某物流司机来到派出所报案,称他运输的货物里遗失了一个奢侈品包。郭子瑜通过调取视频监控发现,捡走包裹的人是某品牌餐饮店的送餐员,她与同事找遍了附近十几家该品牌餐饮店,最终在其中一家的柜台找到了包裹。当时,离丢物司机报案时间不到4小时。
淮海路派出所位于新街口核心商贸区,辖区0.76平方公里,几乎覆盖整个新街口核心区,日均人流量超50万。这里商业场所密度之高全国罕见,而现在新街口的财物盗窃案很少发生。
淮海路派出所教导员崔翔回忆,十几年前新街口地区扒窃案多发,其中以偷盗自行车、电动车,偷包等警情为主。科技赋能,全时空防控网络能将新街口每个最细微的实况尽收眼底,巡防民警、平安岗哨、商场安保人员随处可见。“公共场所的监控与巡防无死角,小偷再难找到下手空间。”崔翔说。
没有错综复杂的谜案,崔翔和同事处理最多的是各种纠纷。比如,商场“柜姐”为了抢单大打出手,偶有顾客吃到不卫生的食品而商家拒绝退单,老楼居民去小区对面的工地反对噪声污染,情侣当街吵架引发围观……鸡毛蒜皮,但都没有被当成小事,这里的民警练就了处理纠纷的技巧和耐心。
淮海路派出所推出了商圈女警服务队,服务队推动30余家商企单位、80余名从业人员成为治理信息员和联动预备队,实现商圈矛盾纠纷“一站式”调解。派出所还组建了由公安、武警、消防、平安志愿者等力量组成的市域联勤联巡队伍,牵头新百、中央商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立17个“商场调解站”。今年已成功调解纠纷超1200起,调解成功率达99.8%。“大多数也不是多大矛盾,民警出面说些公道话,事情就过去了。”郭子瑜说。
每天一大早,43岁的姚展换上警服,在自己负责的新街口商业街第一责任区的网格走访巡防。
走进不那么光鲜的老小区,他要把堆在消防通道的废纸壳拖走;看见二楼窗户里飞出一根电线给电动车充电,他得上楼敲响居民的门;老人请他帮忙网购,他再三告诫“千万不能转账给陌生人”“刷单就是诈骗”。
“该从哪说起呢,就是平凡琐碎。”聊起工作日常,姚展和其他所有受访者不约而同地给出这样的回答。
姚展体型健硕,双目有神,曾当过兵、做过特警,横渡过琼州海峡。刚刚转业到淮海路派出所那一年,他主要从事毒品查缉工作,有一次因连续四天三夜抓捕吸毒人员,开车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牙齿将舌头咬穿。
他生长在新街口,工作在新街口,青春年华经历过惊险刺激如电影般的职业锤炼,如今回归平静。姚展偶尔会怀念那些“光辉岁月”,但又觉得,“辖区平安无事,我就心满意足了”。
自治协会引领“有事好好说”
毋庸置疑,新街口是南京的“门面担当”。
大洋百货和中央商场加起来超过百岁,从两座商场中间夹着的中山南路向西步行两三分钟,明瓦廊和丰富路又是另一番景象。在“高大上”的缝隙里,这两条街的人间烟火热气腾腾:从念不出名字的茶饮店和小酒馆,到扎根几十年的面馆和水果店,人均消费三五十元,没有一个人会饿着肚子从这里走出去。南京最吸金的地段还留有居民的寻常生活。
下午5点,人流涌入这两条不起眼的街巷。朝天宫街道城管执法中队的汪永成带着记者穿梭在人群里,一边撕下电线杆上的“老中医”广告,一边避让外卖电动车。“以前乱得很,现在像样了。”
明瓦廊全长517米,汪永成指着齐整的路面,他说那一片曾经满地污水,坑坑洼洼,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塞了几辆电动车。2019年初,秦淮区将明瓦廊列入新街口精细化整治范围,将其建设成“精品街巷”。就拿老大难的停车问题来说,朝天宫街道在道路两旁加装了护栏,配上停车线,“等餐的人不会排到车道上去,电动车也只能顺着护栏停。”汪永成比划着,“一条直线,清清爽爽,消费矛盾和交通隐患都少了。”
明瓦廊与丰富路中间,横贯着窄窄的陆家巷。拐进这条得名于太平天国时期的老巷,粉色头发的少女在咖啡店前凹造型拍照,一抬头,老旧小区的民居里,穿着白背心的大爷透过防盗窗俯瞰着热闹的人群。
一楼是商户,楼上是住宅,矛盾这就来了——烧烤店烟熏火燎,小酒馆开放到半夜,网红店人声鼎沸……居民不胜其扰,城管每天都有断不完的“官司”。去年9月,朝天宫街道成立朝天宫商户自治协会,大到食品卫生、疫情防控,小到垃圾清理、店铺环境,自治协会中的200户商家日常展开互评互纠,共创共享,由第三方专业人员打分,每季度召开座谈会并评出红黑榜。
陆家巷的居民们也参与到商户考核中。“居民有权评价自己生活区域的营商环境,倒逼商家多考虑楼上居民的诉求。”汪永成说。
来自湖北恩施的杨师傅在丰富路开了一家烧饼摊,在南京工作的儿子儿媳将他接过来,一家人各有营生。“来这儿做生意,从没有什么不愉快,跟城管、邻居都处得很好。”杨师傅笑着说。
这些年,居民与商家、商家与街道间的关系改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们渐渐意识到,没有什么是说不通的,有事就好好说。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在新街口好好生活,好好工作。
这种共识来之不易。汪永成所在的执法中队有17个人,每人每天要在街面上巡查5到6个小时,一天下来,手机上的运动步数远超两万。不仅要走,还要说。有的商家固执,要磨破嘴皮。“有人觉得‘我做小生意就想多赚点钱,你们管来管去,小题大做’。但生意再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
汪永成硕士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做城管工作近20年,他一度情绪异常低落。“天天受气,工作不被理解,公众对城管工作还有成见。”可看到自己走过无数遍的街道越发整洁美好,听见商户亲切的招呼,见证南京创成文明城市,他坦承对工作还是有感情:“有那种成就感!”
“双网融合”化解“急难愁盼”
站在德基广场天桥连廊下,30米开外就能看见青石街21号小区两栋颇具年代感的老旧楼房。两栋居民楼组成的小区没有醒目入口,水泥砂浆砌成的外立面上装着上世纪常见的老式推窗。从外表看,这座拥有40多年房龄的老旧小区与周边潮流商场、商户、写字楼充满反差,但漫步其中,你会发现它正努力跟上新街口发展的速度。
科技感十足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干净平整的沥青柏油路面、整齐敞亮的非机动车停车棚……老旧,却无丝毫脏乱。青石街21号小区的变化细微毕现。
罗小燕是新街口街道长江路社区的网格员,每天她定时来小区巡查。两栋居民楼只住着50多户居民,因紧邻商圈,一半居民是外来租客,人员流动频繁,小区里时常看见生面孔,这对网格员是个考验。
“小罗又过来啦?”“刘叔叔买了什么菜啊?”“王奶奶,明天有大雨,您有事就给我们打电话,不要自己出门。”10月13日上午,罗小燕带着记者参观小区时,迎面走来的居民远远和她招手。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她的手机响个不停。小区微信群里,居民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从外地回南京要遵守哪些防疫政策?厨房下水堵塞能否帮忙联系维修?新冠疫苗接种点几点开始?
“不好意思,我先回个消息。”罗小燕抱歉地笑了笑,指尖在屏幕上飞速划动。
当86岁高龄独居老人王玉云看到罗小燕登门拜访时,满脸是笑。“感谢你们经常来看我,有你们在我就安心了!”罗小燕与老人唠着家常,提醒她在家中要注意煤气和食品安全卫生,有任何需求可以随时联系网格员。
环看四周,除了商场,青石街21号小区被多座高档写字楼包围。这里集商场、写字楼、居民小区于一身。长江路社区服务中心二楼,一块满墙的大屏正清晰显示着应急风险点、九小场所、区划范围等各项片区城市治理数据。全覆盖的视频监控可以随时调取查看街巷情况;智能语音广播系统及时向小区居民播送消息;连接着独居老人的智能水表的系统后台,用水量出现异常就自动报警;辖区九小场所信息动态更新为网格治理提供依据……新街口街道以长江路社区为试点,依托玄武区“一网统管”体系建设,打造“网络+网格”的“双网融合”治理模式,大幅提升动态预警能力、及时响应能力和精准治理能力。
网格员的工作“钱少事多”,有时遇到居民不理解或者工作多到当天做不完,罗小燕也难免抱怨两句,情绪一会儿就过去了,该工作还得工作。“社区就是这些小事,都是群众‘急难愁盼’,不能不管。”
对“地下迷宫”熟悉得像自家客厅
新街口地铁站,行色匆匆的人群里,一个小小的身影迈着昂扬的步伐来回巡逻,黑漆漆的鼻子探索着人类感官无法察觉的秘密。
这是搜爆犬糖芋苗。它体型虽小,但嗅觉灵敏,能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化身为移动安检机,守卫平安。
10月7日下午,南京市公安局地铁分局特巡警大队民警黄晶晶带着搜爆犬糖芋苗与防暴犬多宝一同巡逻,两只“警务汪”步伐稳健,目不斜视,不少乘客驻足拍照。
黄晶晶从小就有一个英雄梦,幻想着像大侠一样仗剑天涯,惩恶扬善。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他将所有志愿都填上了警校。
2011年从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南京市公安局地铁分局。期待已久的警察工作和想象中大不相同,黄晶晶的工作主要是帮乘客找失物,替走散的孩子找家长。他曾在新街口一号线巡逻时抓住了一个小偷,小偷借由柱子的遮挡将一个老人的钱包揣进了自己兜里,被黄晶晶从身后按倒在地。
那个钱包里装着2300元,是一对安徽老夫妻来南京看病的钱。黄晶晶夜不能寐,翻来覆去想了几天,“如果我没有及时发现,这钱估计找不回了。”从那件事起,他真正意识到即便是从这端走到那端这样单调重复的工作,都是必要。
有20多个进出口的新街口地铁站,被称为“亚洲最大地下迷宫”。地铁站中央的“大圆盘”里,总是站满了不停转圈的人。在定点执勤时,女民警许华超常常会对上茫然的眼神。这时她就知道自己又“来活儿”了——下一秒就是“你好,××出口怎么走?”
许华超有个外号叫“超哥”,这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在地铁站里见证过无数悲欢离合。她记得有个老人在这晕倒好几次,乘客、志愿者、民警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地把老人扶进医务站,细问下才得知,老人常去江苏省中医院化疗,每次化疗结束后回家,换乘地铁时都差不多耗尽体力。
许华超和同事跟地铁工作人员商量,只要老人一出现,就通知民警护送,可从那之后,他们再也没见到老人的身影。
每个工作日的早8点到晚11点,许华超都会与几十万人擦肩而过。匆匆一眼,她谁都不认识,却又好像都是熟面孔。
姚展、汪永成、罗小燕……对这些“城市守护者”而言,新街口早已像自家客厅般熟悉。他们日复一日守护的,是下一个清晨照常升起的太阳,是与城市、与新街口进进出出的人流隐约生出的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