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法院召开全市法院“两个确立”主题教育英模事迹宣讲会,泰州中院民三庭庭长王小莉、南京中院民二庭庭长周晔、六合法院城东法庭法官朱明来、玄武法院孝陵卫法庭庭长陈文军四位英模用感人的事例、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进行了精彩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倾听朱明来的故事。
用坚守点亮
乡村的“法治微光”
六合法院法官朱明来
主要荣誉:获全国优秀法官、江苏省人民满意公务员、江苏省优秀法官、江苏省涉诉矛盾化解先进个人、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我叫朱明来,1967年5月出生,大学学历,1987年8月参加工作。自从1988年9月调入六合法院工作以来我已经深耕法庭工作34年,先后在横梁法庭、民庭、六城法庭、民一庭和城东人民法庭从事审判工作,从书记员逐步成长为一名员额法官,体验过重压和艰苦,也有过辛酸和委屈,在这个过程中更加知晓了“天平”所代表的分量,更加懂得了公平正义的深邃内涵。
司法为民,要做老百姓的贴心人
基层法庭,身处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第一线和化解纠纷的前沿阵地,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当事人、各种复杂对立的矛盾以及家长里短的琐碎。我始终认为,只有让老百姓把心里的委屈倒出来,才能把法律思维贯彻进去,才能走进老百姓的心里,才能公正高效地处理各类矛盾纠纷。我在办理的“龙某诉刘某、赵某返还不当得利一案”中,就是这样处理的。龙某的眼睛属于一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2009年,刘某经人介绍到龙某家做钟点工,双方自此相识。刚开始双方相处非常融洽,刘某照顾龙某尽心尽力,龙某除按时足额支付刘某工资外,还时常给予刘某额外的经济帮助。2014年4月,龙某更是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公证处立下公证遗嘱一份,要把她所有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全部遗留给刘某一人。之后,龙某干脆将自己的房屋出售,随刘某一起搬入刘某之女赵某的房屋与他们二人一同生活。但2018年3月双方因一些琐事发生矛盾,龙某趁赵某熟睡之际,用花盆击打赵某面部,致赵某受伤。
龙某被六合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龙某刑满出狱后即到敬老院生活,并向我院提起诉讼,要求刘某、赵某返还不当得利950000元。开庭时,原、被告都觉得自己很委屈,对原告来说,短短几年时间,一百多万就被被告骗光了,后半生不知如何度过。对被告来说,几年来自己也付出了很多,操心劳神不说,还受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调查取证的过程繁杂琐碎,面对原被告反反复复的诉说,我把自己当成一块“磨刀石”,进行耐心打磨,我不厌其烦地向她们一次又一次的宣讲法律规定。最终判决刘某、赵某分别返还龙某的不当得利,案件宣判后,双方均未上诉。
我觉得,面对老百姓,我们的工作态度应该是坦诚而公正、温暖而向善的,来打官司的不少人是遭遇不幸的社会底层群众,他们更渴望理解和尊重。
我还曾审理过一起强占公司集体用房纠纷案,根据判决结果,强占公司集体用房的公司员工最终败诉,需腾退用房。案子判得合理合法,但是结案之后,败诉人杨某和其智障的女儿无处栖身的生活状况却深深牵动着我的心。当时正值寒冬,我几次去政府部门、杨某所在企业沟通协调,最终有关部门为这对母女办理了低保并协调了暂住房。
我明白,法官手中的审判权是人民给的,只能为人民服务。老百姓大多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求助法院的,这一线希望常常脆弱的经不住一丝风吹,所以我们要格外小心呵护。
老而弥坚,要做法院的顶梁柱
30多年的漫长岁月从未消磨我工作的热情。繁简分流改革后,我主动请缨去了郊区的城东法庭办理道交案件。近五年来,我每年平均审结案件305件,个人办案数始终位居全院前列。我认为审理案件,要把刚性法律条文与人性化调解灵活结合,运用法律和社会的“两个视角”,把调查研究贯穿始终,把调解贯穿始终,把释法析理贯穿始终,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期待。
2017年,一个道交案件在诉讼程序中几经波折辗转至我手中,此时已经距离第一次的诉讼时间过去了三年多。这期间,交通责任认定书中的责任比例多次变更,受害方家属多次情绪激动地到有关部门上访施压,双方当事人的关系剑拔弩张。此次事故不仅造成13岁的未成年少女三级伤残,也让她并不富裕的家庭的经济情况雪上加霜,但因为此次事故系受害方主责,被告无辜受灾,还要赔偿对方实属冤屈,故超出保险范围外的民事赔偿部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双方积怨越来越深。在受害人居住的出租房,我看到狭小的屋子仅能支起一张单人床供小姑娘卧床养病。我立刻感受到了这个不幸家庭的艰难处境,我耐心倾听孩子家人的艰辛和抱怨,并不失时机地从情、理、法的角度对双方进行明理释法,分析利害关系,经过多次耐心调解,终于促成当事人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
我相信即使是那些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只要法官理解其心情,体谅其处境,耐心细致、工作到位,当事人都会理解法官的工作,接受法院依法对案件的处理。法官也要理解当事人的处境和心情,要相信人民群众的质朴善良。
公正办案,要做信仰的坚守者
办案30多年来,我因为没有一起错案,没有违法违纪,没有引发信访,被大家戏称为“三无法官”。但没人知道,为了这个头衔,我拂过领导的面子,气走过说情的老同学,连亲朋好友都说我死脑筋。“有理的不用来找我,没理的找我也没用”,对谁我都这么说。
有一次,打工农民杨某给柳某拖运砂石,1.7万元工钱分文未给,还因为讨要工钱屡遭羞辱。柳某自恃家中有人担任政府公职的身份,拉帮结伙横行乡里,官司打到法院后,更是声称“法官算老几,能把我怎样,信不信我弄死你们。”面对柳某的叫嚣,我没有惧怕,对每一份证据、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事实反复思考斟酌,依靠法律维护了杨某的合法权益。
在一起离婚诉讼中,女方因不堪家庭暴力,将男方起诉到法院。第一次开庭当天,男方家来了一辆拖拉机,带着十几个人,还没开庭就直接把女方给抢走了。第二次起诉开庭,男方家里又来了很多人,女方见状连法院都没敢进,案件只能按撤诉处理。第三次起诉,案件到了我的手里。我提前与女方联系,宽慰她法院会做好安保工作,让她不要担心。开庭那天,我提前安排法警站在路边维持秩序。女方听了我的建议,特意坐了辆外地牌照的车才进到法院。开完庭,我安排女方和律师先走,但他们没走多远又被男方亲属包围了,我又立刻协调警车护送他们。庭审结束后,男方还多次恐吓我:要是敢判离婚,就让我“吃不了兜着走”。我身正不怕影子斜,顶着压力依法作出了离婚判决。拿到判决,女方非常激动对我说:“朱法官,要是没有您为我做主,我可能至今都离不了婚,是您把我从黑暗的婚姻中解救了出来!”
淡泊名利,要做司法的燃灯者
我把“公正司法、尽己所能为民解忧”作为毕生追求,这个追求让我常年坚守在法庭一线,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心甘情愿地当一辈子平民法官。2003年,我父亲因脑溢血住院,出院后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2006年我母亲癌症住院,后双目失明。作为独生子女的我身上的担子很重,我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人,但我从来没有因为个人事务耽误过案件的审理。
法官的名誉是无价的,既然做了法官,就应该对得起这份神圣的职业,不让它受到一点污损。我深知廉洁司法对于一名法官的重要性。有一次,一个外地的当事人给我手机充了500元话费,我知道后第二天就将500元交到了院监察室。
在院里,我被年轻人亲切地称为“朱老师”,我也很乐意为刚走上审判岗位的青年法官传道授业解惑。从庭审到调解到撰写法律文书,通过言传身教,我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审判经验倾囊相授,希望年轻法官能切实融入审判实务中,更好更快掌握审判技能,丰富经验,增加阅历,以便适应今后高强度的审判任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看着曾经初出茅庐的孩子慢慢地成了业务骨干、甚至走上领导岗位,我非常欣慰。
我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亲戚朋友也都是普通人,深知老百姓的艰难和质朴。我的父亲虽然是个文盲,但他却是个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总是把上好的稻子卖给国家,总是不计报酬地帮助乡邻耕田、耙地、堆草堆,他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做人要凭良心”。我明白这就是父亲的大道理,他要我行得正,坐得直,办好案,做百姓的贴心人。工作中,每当看到一个无助的当事人,我都不自觉地问自己,“像不像你的父亲母亲?像不像你的乡里乡亲?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是的,我的内心告诉我,尽一切可能去帮助他们,这么多年来,我深感自己做的是那样少,而党和人民给予我的是那样多。面对人民群众和领导同事的高度赞誉,我很有愧,我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法律工作者,也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未来的路,我将继续沿着自己的初心走下去,以更努力的状态回报党和人民对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