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法院制度创新打通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
2021-12-03 14:52:00  来源:江苏法治报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执行,则是实现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保障。由于历史原因,执行难成为司法领域最大的顽疾。如何寻找到破解执行难的“钥匙”?南京中院对执行体制、模式改革以及信息化升级换代,以制度创新清“淤点”、通“堵点”、解“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案一账户”,执行案款线上流转、线上审批、线上发放、全程留痕、全程监管,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及时发放将被督办和约谈。自去年南京法院开发的执行案款收付管理软件使用以来,全市两级法院案款发放平均用时14天,同比降低了51.6%。这是南京法院以制度创新打通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的一项实践。
  
  在队伍教育整顿和“回头看”中,南京法院紧跟群众需求的节拍,深入查找执行中存在的顽瘴痼疾,以制度创新清“淤点”、通“堵点”、解“难点”。今年来,全市法院首次执行案件结案平均用时71.92天,全省最少;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审限内实际执结率位居全省第三。
  执转破,清长期无解的“淤点”
  长期以来,对被执行人没有执行能力的,法院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中止本次执行程序(下称“终本”)。然而,这种方法并没有使案件终结,问题依然存在。
  南京中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市法院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约有1/4因无财产可供执行而被迫终本,每年约有2.5万件案件进入终本案件“池”。近三年,全市法院首次执行终本案件总数达73507件。大量的终本案件,使法院受案压力越背越重,案件当事方也颇有微词。
  如何既能妥善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又能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还有可能使“生病企业”疗伤养体,重返市场?
  执行制度与破产制度具有天然的内在衔接需求。南京法院探索建立和完善破产制度,化解执行环节无解的执行不能问题。
  “通过执行转破产,根据当事人的不同情况,符合破产重整的,采用破产重整方式救活企业;符合破产清算的‘僵尸企业’,采用破产清算的方式实现市场出清;符合破产和解的,由当事人之间达成和解。”南京中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执转破”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充分利用破产和解、重整等制度优势,落实股东清算责任,促进生产要素重新配置。
  “是司法让我的企业重获新生!”从曾经的申请破产到现在的良性发展,东宁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永有对司法采用破产重整方式救活企业深有感触:“我从亲身经历体会到,企业稳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司法的支持与保障。”该案中,法院对东宁公司资产采取“活封”“活扣”等灵活措施,不仅使申请执行人实现全部债权,也使东宁公司涅槃重生。
  
  这样的创新实践不是独行。南京中院的一项调查统计,全市法院首次执行终本案件中,涉及自然人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占比达72%。从去年开始,“个人破产”试点工作也在探索进行。
  去年12月,高淳区法院裁定批准谷某个人债务清偿计划并终结个人债务清理程序,成为江苏个人破产第一案。不久前,省法院批复同意在南京全市两级法院开展“与个人破产制度功能相当的试点工作”。
  执转破制度虽然好,但并非没有门槛。初筛被执行人有无资格,二核首执终本案件现状,三看能否提高清库效率,终查诉讼案件底数。南京中院对执转破设定严格的审查把关程序,从制度设计上防止一些终本案件从“池”中跳入执转破的“筐”中。
  一组数据展示成效。2020年以来,南京两级法院共移送执转破案件270件,中止执行案件3563件。其中,破产立案受理218件,适用简易破产程序审理135件,已经宣告破产和终结破产程序案件218件,共终结执行案件2206宗,平均审理期限不到4个月,每审结一件执转破案件平均消化10件执行积案。
  建窗口,通梗阻不畅的“堵点”
  执行慢与执行乱,是执行中的痼疾。许多慢与乱的现象,都与管理梗阻有关,规范执行程序,才能打通执行“堵点”。
  程序化不能同质化。如何落实?两级法院的执行局长坐在了一起。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一次次头脑碰撞、智慧交响,一个系统化、程序化、标准化运行“854”模式的构想形成。
  秦淮法院先行试点。2019年,秦淮法院首创执行指挥中心,建立起以执行指挥中心为中枢,以“执行案件无纸化”与“执行事务中心”为依托的民事执行实施权“一体两翼”新机制。这项具有南京法院特色的试点经验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被省法院在全省推广。
  一站式服务的“执行事务中心”因便捷、暖心而受到群众喜爱。
  过去,传统办案是“一人包案到底”或“团队包案到底”,其弊端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现执行乱象。改革后的执行指挥中心实行“大中心小团队”办案模式,执行被分成若干段,送达、找人查物、网拍辅助、事项委托等由专门小组统一完成,案件实行繁简分流,简单案件由专门小组快速执行,要求15天左右结案;无财产执行的案件进入终本“池”中;复杂疑难案件流转给专门团队办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的执行方式,案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以机制告别人情案、关系案。
  规范出效率。“同样是办250件案件,我感到轻松很多。”秦淮法院办理疑难复杂案件组执行法官唐修荣说,“过去一周我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查人找物的路上,现在可以静下心来研究案件,像个法官样。”近两年,他每年办理的各类执行案件都在700件以上。
  不光执行过程,执行案件管理平台也处处体现管理的精细。南京中院统一管理监督,将终本案件录入全市执行案件管理,优化审批程序,让恢复执行提速。省法院近日通报的评查结果显示,南京法院终本案件恢复平均用时最少、速度全省法院最快。
  
  合众力,解执而未果的“难点”
  惩戒“老赖”才能捍卫正义。然而,过去司法有些惩罚措施却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一位权利人向法官坦露,有的“老赖”欠钱不还,却经常出入高档饭店会所,法律变成失去约束力的“稻草人”。
  南京法院打响捍卫正义“保卫战”。
  2020年12月31日,在迎来新年的最后一天,南京中院与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公安局联合印发了《关于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入住高档星级酒店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法院与公安共同完成旅游业治安管理系统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对接,可自动、实时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进行比对核查。”这个被媒体称为向执行正义迈出新的一步的惩戒新规11条,进一步挤压“老赖”的生存空间。
  公开曝光失信者,才能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南京法院举而不穷,不断开启曝光新方式。
  “我的南京”App,是南京人便捷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拥有近800万人关注的服务平台,因司法入驻而增加人气。截至目前,平台已内嵌律师调查令、案件信息查询、失信信息查询、执行悬赏、执行曝光、司法拍卖等模式。与此同时,定期与今日头条、龙虎网等30多家互联网平台,开展执行直播活动也一浪高一浪,强大的舆论压力,让“老赖”无所遁形。
  不光有反面惩罚,也有正向激励。
  被执行人杭州某公司因为疫情等原因,未能如期支付调解约定的债务。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面临被限制高消费、纳入被执行人名单。被执行人主动联系法官,承诺还款期限,申请信用保护。在征得原告方同意后,高淳法院向被执行人发出《主动履行证明书》,成为南京法院适用信用保护和修复机制,对主动履行的被执行人实施正向激励的第一案。
  南京中院制定下发的《关于推行被执行人信用保护及信用修复激励机制破解执行难问题的若干规定(试行)》,是南京法院打造诚信南京、法治南京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
  “根据文件要求,人民法院对尚未适用或已适用信用惩戒措施的被执行人,经审查认为符合条件的,应给予信用保护或信用修复,激励其主动履行;对符合条件的被执行人,还可给予相应信用正向激励。通过‘正向激励+信用修复’,可以鼓励和引导被执行人纠正失信行为,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南京中院副院长衡阳说。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