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正义非正义”,审判效率是及时、有效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效抓手。南京高淳法院紧扣“效率”不放松,切实把好源头关、程序关、技术关,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心间、用心办。
源头减量 多元解纷助司法保持“赤子情”
“咱们都别太着急,平心静气地想想,如果真走到法庭上,不只邻居之间的感情出现裂痕,而且时间一长,费时费力不是?”一场邻里间的矛盾,调解员苦口婆心地为双方做化解,后又通过现场勘查、损失确定、多方调解等一系列工作,促成当事人握手言和,当事人不禁对调解员的耐心细致竖起了大拇指。
一场小小的纠纷调解,不仅发挥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更让司法有温度、有力度。
“我们一方面为发生频次高的纠纷成立专门调解中心,例如将婚姻家庭调解工作室嵌入法院‘家事审判中心’,在道交一体化中心设立‘周法官工作室’,协同交警部门、司法所等对辖区内交通事故类案件集中调解,提升调解效率。”副院长傅明介绍,“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推进司法确认。调解成功后,按照当事人意愿和案件管辖要求,指导及时申请司法确认,固定协议内容,解决群众调解的后顾之忧。”
程序合理 繁简分流助司法跑出“加速度”
提升审判效率,就是要摒弃过往细枝末节的改造提升,抓住流程再造这一关键环节。唯有流程再造才能打通高效审判的痛点、难点、堵点,合理利用资源,千方百计把事干成,千方百计把事干好。
“以前听人说打官司没个半年是出不了结果的,可没想到我的案子不到一个月就结束了。”案件当事人徐某某欣喜地与记者说道。徐某某的案件高效办结得益于高淳法院科学繁简分流、合理流程再造的结果,再造后的流程如何运作。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案件在立案后的“人生经历”。
案件先是走进了严密的“过滤网”。“我们现在采取的是‘系统识别+人工甄别’的繁简案分案模式”,诉讼服务中心的立案人员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看着扫描进电脑的电子卷宗。随着案件分流的完成,案件走进了精准的“处理器”。案件被确定为简单案件,调解员迅速联系当事人了解纠纷情况、记载无争议事实,并据此制作本案特有的要素表,法官助理庭外主持证据交换、归纳争议焦点。法官庭审直接进行质证、焦点辩论等实质审理,庭审流程“能简尽简”。判决结束后,要形成专属本案的“保障书”。根据本案的特点以及当事人意愿,承办法官选择了要素式裁判文书,提高了文书制作效率,缩短办案周期。
效率翻倍 电子办公助司法迈上“大舞台”
网上立案、网上开庭、网上调解,是这个大数据时代带给司法工作的“大舞台”。
推广和规范在线诉讼工作的红利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得到充分释放。孔某将拖欠其1.1万元报酬的某机械制造公司告上法庭,承办法官采取了“云办案”模式,组织双方通过线上系统进行调解,双方达成一致后,通过微信向双方送达了民事调解书,第一时间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据了解,电子化不仅展现了一站式、便捷化、灵活扩展的移动诉讼服务能力,更为破解制约执法办案效率的“送达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淳法院充分发挥“高淳法院民事送达协调指挥中心”构建起集约高效、规范有序、公开透明的集约化智能化送达机制,办案人员线上一键发起送达申请,不受时间地点约束;送达组统一开展送达活动,有效提升送达效率。
“刚接到法院电话就收到短信链接了。”案件当事人感叹道。在征求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书记员将案件文书通过短信发送给当事人。当事人点击链接、输入验证码,即可一键获取相关材料。上午10点11分通过平台发起了短信送达,当事人10点14分点开查看了链接,后台实时反馈“已读”,视为送达成功。立案庭庭长祁武林介绍,“采用这种方式,送达时间至少缩短2天,同时节省当事人往返取件成本,更为我们办案节约时间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