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离婚纠纷案件中,十年夫妻已形同陌路,互看生厌,却为了孩子继续维持。在这个貌合神离的家里,充斥着冷战、吵闹、打骂……
这场剪不断、理还乱的“家长里短”,要从2011年说起……
婚姻破裂,却不能好聚好散
2011年,陈某与杨某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两子,其中长子小杨经医院诊断确认患有多动症。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妻子陈某选择成为一名家庭主妇,陪伴儿子上学,并利用其余时间料理家务。
然而,丈夫杨某并不能很好地管控自己的情绪,因琐事带来的辱骂甚至肢体冲突在家中时常出现,夫妻感情被消磨殆尽。与此同时,父子间的相处模式也让陈某忧心忡忡。望子成龙的杨某在教育中忽略小杨的多动症,斥责与打骂催生了小杨心中的恐惧,小杨的多动症不断加剧。无奈之下,对丈夫心灰意冷的陈某向雨花台区法院起诉离婚。
“孩子的成长需要完整的家庭。”面对妻子的离婚要求,杨某选择拒绝。
偏航的认知如何回归
南京市雨花台法院铁心桥人民法庭庭长郭莉莉作为该案的承办法官,在与杨某接触之后,发现其对于婚姻以及子女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杨某情绪比较不稳定,他习惯以‘为了孩子’为理由,给濒临破裂的婚姻附上枷锁,也不太懂得如何处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而显然,这种错误认识使得未成年的孩子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心病还需心药医。近年来,雨花台法院在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中积极引入心理疏导机制,为当事人“找准症结,对症下药”。郭莉莉及时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介入,试图让其明白判断婚姻是否死亡要看夫妻感情是否破裂,而不能用孩子来绑架婚姻,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两次长时间的心理疏导后,杨某冷静下来,开始理性分析现状,逐渐回归到爱孩子的初心,并真正认识到他们的婚姻已无回旋的可能。
最终杨某同意离婚且确定由陈某抚养两个孩子,并表示日后将会友好协商子女探望事宜。
亲职教育重拾爱的方式
治标更要治本。在调解过程中,郭莉莉与心理咨询师共同对杨某进行了一次亲职教育,在耐心详尽的谈话中,一方面帮助杨某了解多动症的相关情况,助其找到和儿子合理的相处方式,另一方面也对其之前的不当言行进行了批评,并为其指明父爱的正确方向。
杨某认真的倾听和主动拿起的笔记本,让大家对这对父子间未来的相处充满了希望。
子女的利益被放在了首位,离婚财产分割等问题也顺利解决。离婚后,陈某重拾小儿推拿工作,生活稳定,心态积极。杨某履行承诺,与孩子的关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两个孩子越发地开朗、懂事,还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案件的化解让法官倍感欣慰。
跟踪回访,用爱再守护一公里
案件虽得以圆满化解,但两个单亲孩子是否适应成长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患有多动症的小杨能否走出阴霾,始终牵动着法官的心。“办结案件不是目的,修复受损家庭关系更为重要。”为此郭莉莉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家事调查官,对该案的后续情况进行持续跟进。
家事调查官谢怡然通过上门、电话等多种回访方式,关注孩子的成长情况,并为其建立了“希望树”成长档案。
在跟踪回访中,谢怡然发现了一些隐患问题。陈某希望小杨可以得到更好的康复治疗,但自己要带孩子又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另外,虽然父子关系缓和了不少,但小杨对父亲仍心存一些怨气。
为切实解决陈某一家的困难需求,谢怡然通过雨花台法院牵头成立的“希望树”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社会治理联合体平台,对接区妇联等部门,为两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托管班,减轻陈某负担的同时,也帮助两个孩子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能力。同时,她还筛选部分专业的帮扶多动症儿童社会组织机构供陈某选择,助力小杨得到更加专业的康复治疗。此外,雨花台法院还计划邀请两个孩子和父亲一起参加法院组织的暑期亲子活动,拉近父子间的距离,重筑爱的港湾。
每个离婚纠纷的背后,不仅仅是夫妻双方的事情。离婚案件的处理更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身心健康,这就给每个家事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爱再守护一公里,在审判中更加注重当事人心理创伤的治愈,家庭关系的修复,让彼此解开心中“死结”,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正是家事法官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