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家园,他们冲在最前面——走近南京鼓楼政法队伍先进人物
2021-06-22 17:36:00  来源:新华日报
  
  
  维护公平正义时是“铜墙铁壁”,保卫人民平安时是“定海神针”。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对政法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近年来,南京市鼓楼区委政法委持续推进政法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政法队伍,一批先进人物典型陆续涌现,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靠得住的人”。
  鼓楼区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庭员额法官 林冬华:
  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先进个人、南京市法院优秀法官、“巾帼岗位明星”、南京市法院系统“三等功”,很难想象,获得这些殊荣的林冬华,入行还不到十年。
  2010年,曾在乡镇、街道工作多年的林冬华“半路出家”,通过报考进入盐城中院,担任法警。为了离法官梦想更进一步,时年34岁的她毅然报名司考,并高分通过,在2012年进入鼓楼区法院。5年后全国法官员额制改革落地,她成为一名员额法官,负责审理未成年人和家事案件。
  家事案件不光涉及财产纠纷,还有感情纠葛,往往牵扯到两个以上家庭,能闹到法院的,通常诉求多元,矛盾尖锐。从业以来,她见过各种负面情绪在办公室甚至庭上释放:一个中年人在开庭审理时得知,儿媳的拆迁房登记信息上显示“丧偶”,立刻从席上冲过去,朝亲家挥了两拳,当场见血。
  见得多了,她越发感到身上责任重。“一件案子,对我们来说只是日常工作的万分之一,但很多当事人可能一辈子就上一次法庭,判决结果会影响到他们终生。”她认为,换位思考,学会共情,是一位家事法官的必备素质。
  为此,她把庭前调解看得十分重要,尽可能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开庭之前。一位下岗盲人长期闷在家里,情绪压抑,转而向妻子长期施加语言暴力,后者忍无可忍提出离婚。调解员调解失败,向林冬华求助,她牵头协调多方资源,向社区了解家庭情况,并邀请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她本人则为当事双方普及法律知识。最后,当初连法律文书都拒绝签收的男方主动向妻子道歉,二人和好如初。
  “办理家事案件,不光要从法律条文的角度辨明是非,还要注重亲情关系的修复。”2018年,鼓楼区法院联合区妇联建立“辛果工作室”,从事庭前调解,作为员额法官的林冬华定期为调解员指导法律专业知识,并在她们难以开展工作的时候及时“帮上一把”。仅去年,林冬华就独立办案320件,指导、协助调解成功374件,一系列矛盾化解在开庭之前,这背后正是一个个破镜重圆的家庭。
  “家事法官是一个柔性和刚性并存的角色,情理相融,才能让亲情愈合,让法律‘升温’。”林冬华说。
   鼓楼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一级检察官 张培华:
  4.7亿元环境修复费!2019年底,伴随着国内最严环保罚单的开出,备受关注的“4·10污染环境”案尘埃落定。来自最高检的集体一等功也记给了办案方鼓楼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组。
  消息传来的一刻,办案组成员张培华和同事却感到惶恐。“总觉得自己还要不断学习,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
  从业16年,在检察系统多个部门摸爬滚打的张培华,4年前加入了一条“新赛道”。2017年,历经两年试点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改革在全国推行。以张培华为代表的基层检察官,“重新做了一回学生”。
  “过去做公诉,我们只负责对侦查机关出具的结果进行审查,现在则要从事刑侦、调查、审理、行政等各个环节,全程参与。”非法捕捞、非法采矿、食药卫生,说起法律条文来头头是道的张培华,要快速学习掌握这些新名词新知识。
  进入陌生领域,每走一步都困难重重。环境污染如何量化?张培华和同事遍寻多家机构测算,没人敢接。为了弄懂水污染对渔业损害的评估方法,张培华翻遍了农业部网站,却只找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一份旧文件。
  彼时,国内相关法规都比较粗糙,各地检察官都在承担“探路者”的角色。翻阅文献、研究案情、拜访专家,张培华和同事一起“啃硬骨头”。光是第一起非法捕捞案件,就办了两年。
  办理“4·10污染环境案”时,涉案企业从事水务工作近二十年,张培华和这些不认栽的“老手”们打了场硬仗。组织专家论证100余人次,遍访科研院所、自来水厂、行政机关的专业人士。庭审直播当天,在360万线上观众的注视下,3名检察官与对方20余名辩护律师唇枪舌剑。经过35轮50余次磋商,最终结案。
  法槌落下,检察工作的脚步没有就此中止。4.7亿元的赔偿如何兑现?张培华和同事经过研究,创造性提出“现金赔偿修复+替代性修复”的方式。如今,这家企业的老厂房已经完成提档升级,更高净水标准的新厂也正在建设。
  2017年以来,张培华参与办理了570余件公益诉讼案,其中多件入选全市、全省、全国典型案例。荣誉越多,那份“把下一个案子办好”的决心就越坚定。她想起首例案件办结、增殖放流那天的情景。几万尾鱼苗活蹦乱跳地入水,周围的市民纷纷围过来,冲他们竖起大拇指。
  “那是我们的使命和光荣。”张培华说。
  鼓楼公安分局中央门派出所副所长 蔡文君:
  “家门口的一条小路,晴天见灰雨天见泥,一位社区老民警前后跑了多个部门,最终把它修成了柏油路。”儿时对民警的记忆成了蔡文君选择做一名民警的理由。
  2003年,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他,作为选调生进入公安部门,并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基层派出所,从此成为居民口中的“小蔡”“蔡警官”。
  辗转阅江楼派出所、鼓楼警务站、中央门派出所,从基层警员、警长、警务站副站长到派出所副所长,他对这个职业的认识不断深化。“好多人觉得警察是一个很酷的职业,又是抓捕犯罪嫌疑人又是处理突发事件。但社区民警的日常,就是面对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
  楼上楼下因为噪音吵架了、谁家的家具被白蚁啃了、哪家的煤气又该换了,乍一听都是芝麻大点儿的事。但要协调各方利益,寻找最大公约数,不是件容易事。
  疫情初期,辖区有一名住户因确诊新冠,被送往医院救治,患者的丈夫将自己反锁在家中,明确表示不愿离开家进行集中隔离观察。当天晚上7时许接到消息后,蔡文君立即丢下碗筷赶过去。
  “患者的丈夫和儿子始终不愿意开门,我就只能和他们隔着门做思想工作。”蔡文君说,这场隔着大门的对话,从晚上8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的凌晨四五点。经过一夜劝说,该户父子同意隔离。
  在基层干了近二十年,每天跑得虽苦虽累,但来自群众的反馈让他觉得值。从派出所走出来,整条街上的人基本都认识他,打一路招呼。光去年一年,所里就收到76面锦旗。
  让蔡文君欣喜的是,大家的肯定不光体现在口头上。一听说要搞社区巡防,老头老太们纷纷戴上红袖章。碰上要办大型活动,辖区企业二话不说就出人出力,表示支持。
  “我们前后推行了那么多轮警务改革,其实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做好群众工作,让群众满意。不管技术手段再怎么先进,有两点不能忘,一是‘铁脚板’,二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蔡文君说。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