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南京市公安机关按照“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务实推进、全面提升”的思路,积极构建符合现代警务体系要求的规范警务,全局执法、勤务及内部保障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110群众满意度持续上升
公安执法一线,与群众接触最多的就是110接处警民警,不仅体现公安一线执法办案水平,也是群众对公安满意度的感知最前端。
2020年9月23日17时,随着法槌落下,在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的速裁法庭作出判决,被告人郑某犯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一个月,缓期执行两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此时,距郑某因醉驾被现场查获时间不足19小时。
在这起全国用时最短的醉驾速裁案件背后,江宁分局创建的“六位一体”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发挥着核心作用:犯罪嫌疑人被传唤到中心后,民警依托规范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手段,迅速完成人身安全检查、随身物品保管以及个人信息采集;值班医生在民警见证下完成血液采集,将血样分AB试管保存,A试管用于送至中心的血液乙醇检测实验室检测,B试管留存备查。过程全程录音录像。
“如果嫌疑人试图逃避法律追究是没有任何机会的!”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民警介绍,对办案环节全程监控,已经形成询问、审查、监督工作“一站式”闭环、“流水式”作业。
据了解,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不断完善110接处警勤务规范及配套规章制度,细化常见警情处置流程,精心组织编写《110警情现场处置规范》,为破解接处警执法难题、回应基层诉求提供了支撑。
“我们在常见警情处置规范的基础上,对基层反映较多、民警反响较大的50多类疑难警情,逐一梳理制定处置流程规范。”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从突发事件、刑事类、治安类警情处置,到基层消防防范、举报投诉、求助类警情全部囊括,日常处警中能遇到的“疑难杂症”,都能在这部规范中找到答案。
该规范还对每起警情从接警、指挥调度、响应报告、现场处置、警情跟踪与反馈、后期稳控等方面,直接回答了接处警民警在具体工作中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对依法、快速、有效处置常见警情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如今,南京公安110的群众满意度达到92.3%。”南京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李明杰介绍,其中就有对特殊疑难复杂警情的规范化处置以及对非警务警情分流处置规范化的成功实践。
2019年,南京公安有效警情日均1.36万起,其中非警务警情占49.5%。为了让报警群众既能解决“燃眉之急”,又对非警务警情进行有效分流、高效处置,南京公安通过推动110、12345、网格化中心三方联动,围绕“12345源头分流、警格网格融合分流、122联动拓展分流、指挥条线自处截流”四位一体的非警务警情分流模式予以强力推进。
“对受理、流转、派发、处置、反馈等各环节进行全流程、闭环式监管,实现了3类21项非警务警情向12345政务热线分流。”南京公安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通过协助全市12家属地分局加快“警格+网格”平台的融合对接,实现2类12项非警务警情向各区网格中心分流。
法制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南京市公安局将规范警务攻坚提升行动作为核心工作任务抓实抓牢,建立了由法制、警保、指挥、治安、交警、特警、警务效能监察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联络机制,由法制支队总牵头,相关部门分别组织实施,协同推进做好各项任务落实。
“将责任分工细化为30项具体任务,列出时间表、路线图,明确责任、措施、时限,通过召开例会、挂网公示、督考推等方式督促各责任单位加快工作节奏,全力推进项目落地见效。”南京市公安局法制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深化法治公安建设,着力推进执法水平提升,南京公安在全国率先开展法制部门派驻制体制改革,将10个分局法制大队收归市局,由法制支队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据介绍,为推进法制部门体制改革,实现法制部门由“坐堂审案”到执法监督全覆盖的转变,由各派驻大队代表市局对派驻地分局执法活动开展日常监督,切实增强法制监督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力度,增强法制部门更快更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的能力,着力解决当前执法工作中存在的执法理念偏差、执法制度执行不严格、不彻底等问题,有效提升全局执法工作质效。
“市区两级执法管理委员会的实体化、常态化、规范化运行,市局内部主要监督部门执法监督协作工作机制的健全,实现了执法管理委员会抓总、法制抓面、条线抓线的执法监督管理的新格局。”法制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0年以来,南京市公安局以“受立案、刑事案件下行人员处理、涉案财物管理”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长剑1号”执法监督专项巡查整治和执法突出问题挂牌整治行动,重点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坚持公正文明执法,大力提升公安执法质效,真正做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市局还牵头建立市级“公检”“公法司”协作会议机制,为公安机关规范高效执法提供外部支撑。积极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要求,创新建立行政复议案件集体合议机制,引入相关警种、公职律师、法律专家及办案单位人员参加,打破传统复议案件书面审核模式,及时整改了执法问题,提高了案件办理质量,使基层民警受到良好的现场执法教育。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行政复议案件集体审议80余起,经审议案件无一起败诉。
据介绍,南京市公安局还建成12个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大力推广“一体化、智能化、精细化、合成化”执法办案模式,配套出台《南京市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南京市公安局执法办案中心应急处突预案(试行)》。
内部管理更加严格规范高效
南京市公安局在“规范警务攻坚提升行动”中优化勤务机制,确保各项勤务活动规范有序。除了将规范接处警工作作为执法源头抓实抓细,还根据警种执法特点强化源头管控。例如,通过进一步优化交警路面勤务时间、点位、执勤规范要求,补充完善重复警情压降、高峰拥堵延时指数、快速反应、先期引导处置等工作要求,全市交通重点敏感警情处置效率明显提升,路面见警管事效能大幅提升。
为规范路面勤务,南京市公安局梳理修订了社会面巡防勤务规范和警务工作服务站建设运行工作规范,持续优化调整交通执勤时间、岗点执勤人数、警力执勤要求,汇编《路面执勤执法工作规范》,确保路面执勤工作紧贴实战、规范有序。
为规范重大活动安保,南京市公安局明确群众自发式活动、高规格政治活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以及群体性集访事件处置过程中民警着装、装备、警械配备等规范要求,并纳入市公安局警衔晋升、治安管理培训班培训科目,切实提高重大活动安保工作规范化水平。
据了解,南京市公安局还着力强化内部管理和相关培训工作,围绕值班备勤、保密管理、内部安全、武器管理、车辆管理、内务环境、警容风纪等内务管理规范,在全局开展各类培训学习186场。
大力推进“智慧警保”建设,建成“警务保障信息平台”,完成8大业务领域模块开发并向全局推广;研发“车智汇”App,对执法执勤车辆的实时位置、行驶状态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实现车辆加油数据、加油卡充值数据实时监控查询及预警提醒。
打造现代装备保障体系,以警用物资保障中心为核心,依托市公安局应急装备物资城东、城南、城北分库,建立“1+3+N”模式的应急物资储备调运机制,实现日常装备联动共享、战时装备随调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