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南京市以促进依法行政为主线,以落实重大部署为抓手,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理,南京市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健全顶层体系推行阳光执法 南京多措并举推进法治建设工作
为推进南京市法治建设工作,南京建立了一体贯通、权威高效的依法治市领导体系,成立了南京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并设立四个协调小组,保证依法治市各项工作科学决策、高位协调、有效落实。市辖11个行政区及江北新区参照市级机构设置模式成立依法治区领导机构并正式运行。坚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南京市超过40%的立法项目委托专家团队起草。在起草审查过程中,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委托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论证咨询,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保证了立法能够更加广泛地汇聚民智、体现民意。
南京市司法局紧紧围绕南京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各项改革决策部署,以良法促进发展,着力抓好城乡建设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立法项目的制定。
为打造阳光执法,让行政执法在阳光下运行,南京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立南京市行政执法统一公示平台,实现行政执法文书统一规范,归档保存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信息,做到行政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
不仅促进了南京市行政执法机关主动、及时地向社会公开执法信息,切实接受社会监督,还积极提升了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方便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对行政执法机关的信任感和满意度,进而自觉接受并配合行政执法。
全面普法重点执法 护航南京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在建立领导体系、完善执法制度的同时,南京加强重点领域执法,持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组建了城管、水务、生态环境、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综合行政执法单位,基本实现市级重点领域“一个部门一支执法队伍”。
此外,南京市持续开展“263”专项行动,着力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扎实开展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信访形势稳定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城市最好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南京市营商环境领域现行有效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体系完善、覆盖全面,知识产权保护、跨境贸易、人才“宁聚计划”等措施和不见面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等改革全国领先,“宁满意”工程也得到了人民日报高度评价。
在今年6月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中,南京营商环境指数和法治保障环境指数均列全国前十。
畅通服务通道 从源头解决法治建设难题
南京市立足审判职能,强化司法保障,司法审判坚持以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作为评价标准,畅通立体化诉讼服务通道,统筹考虑案件繁简分流提高案件审理效率,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终本案件合格率达100%。
此外,南京全面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充分发挥该制度在减少诉讼对抗、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优势,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审结3675人,占同期办结刑事案件的87.02%。
今年疫情以来,南京市开展多项活动,出台疫情防控法律服务十项措施,加强疫情防控制度保障,12348热线实时解答群众疫情防控相关法律咨询7.4万次,成立36个专项法律服务团,重点针对非公企业、中小微企业劳动用工、合同纠纷等提供法律咨询和专业指引为500余家企业纾困解难;建立法律援助“容缺受理”制度,开设公证事项办理“绿色通道”。
此外,南京市还积极宣传涉疫法律法规,推送疫情防控动态、法律法规信息11万余条,悬挂、张贴疫情防控横幅、海报8万余份,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共有500多人深入社区卡口参加值守,宣传防疫政策,实施源头防控。
免费调解、援助 将法律服务送到“最后一公里”
目前,南京市共有1500多个人民调解委员会、7000多个人民调解员,依照《人民调解法》《江苏省人民调解条例》,发生矛盾纠纷的双方只要自愿,均可以到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每年南京市调解10万余件纠纷时间,便捷高效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发生纠纷的市民可以到区司法局、街道司法所、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纠纷调解,如果发生医患、金融、知识产权等纠纷还可以到相应的专业人民调解机构申请调解。另外,南京市所有的派出所、各级法院、信访部门都设有人民调解工作室,市民可以免费得到调解服务。
据统计,南京法律服务人员已超过万人,需要法律援助的市民可以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咨询结对法律顾问,寻求法律援助;在线上,市民也可以在“我的南京”APP搜索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机构和人员。此外,满足一定条件的经济困难人群,可以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免费“打官司”。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安全依赖于法治。南京将持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更有力的举措、更扎实的作风加快推进法治建设,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