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花海流溢飘香,五月的火炬代代相传。五四运动至今已有101周年,“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历久弥新,公证领域自然也涵盖其中。青年公证人,是公证行业的主力军,有着他们自己的公证故事。
1.你见过凌晨五点的南京吗?
相较于平日工作中常见的商标侵权、名誉侵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方式是隐蔽的、短暂的,保全证据刻不容缓。在南京公证处有这样的一群“小年轻”们,在受理完当事人申请后,作为公证员的他们必须准时守在电脑或手机面前,刷新、截屏、录像,以标准流程将侵权过程完整的固定下来,并且根据案件进一步固定损害的程度,为当事人日后向法院申请损害赔偿提供有力支持。这样的工作总是突然到来,年轻是应对高强度工作最大的资本,很多时候,埋头工作时是深夜,再抬起头天已经亮了。
2.电话接多了,真的会条件反射
今年疫情特殊时期,南京公证处实施办证预约制,值班的公证人员每天都面临近200个电话,却不敢让当事人过多等待,他们知道:每个电话的那头都是急切与心焦。
公证处的新人小王告诉小编,一天接完170多个电话后,他坐在休息区放空自己,脑子里却还是紧绷一根弦,工作的特性让他不得不在脑中复查自己的每个回复是否完全标准,每声应答有没有做到“电话班”工作要求的那样“亲切热情却始终专业严谨”,电话猛地响起时,他激灵了一下,下意识开口就是“喂,您好,这里是南京公证处,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吗?”电话里传来的却是远在河北妈妈的调侃,他笑了。
3.发证时天天爬楼梯,我瘦了六斤
在预约办证期间,为减少人群聚集,南京公证处所在的办公大楼暂时封闭,我们将所有的出国类公证放置线上统一办理,为市民朋友们提供方便,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以申请公证。
当事人的负担减轻了,公证员就得多忙活点。公证员小李专项负责受理每日线上的公证,而每一个公证都需要电话确认公证事项、翻译语种、公证份数,她说“我们希望能为当事人当天申请、当天受理”。小编碰到公证员助理小雪时,她急冲冲地往一楼奔,只留下一句“根本没时间等电梯”就没影了。原来,发证时,公证人员从七楼下至一楼收集材料,再至七楼服务大厅复印、制证,为不能让当事人久等,选择楼梯上下反而是保证效率的方式,小雪在这段时间已经瘦了六斤,她觉得这种情况还不错。
4.耐心,是最佳服务态度
老年朋友们也很喜欢南京公证处的青年公证员。近两年,家事法律服务中心的接待量在不断提高,在工作的同时,公证人员们时常能听到各种故事,老人们乐意聊自己的经历、家庭或者家中与公证员们年龄相仿的小辈,我们的公证人员始终带着微笑,耐着性子听老人诉说过往,了解他们真实想法。
很多年轻公证员最初以为遗嘱公证就是“东西怎么分”,但是随着与老年群体的不断接触,发现遗嘱的真正内容是“感情怎么传”。办理一份遗嘱公证时,年轻的公证员们不断重复、解释,希望让老人清楚、明白,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耐心”让老人们“安心”,每完成一份老人的嘱托,心里就放下了一份担子。
一本公证书,承载的是当事人的愿望和嘱托,是他们对公证的信赖和认可。青年公证人承载着老一辈公证人的理想,让五四精神在行动中体现,努力让担当成为青年公证人最鲜明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