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连云港市灌南县做足网格化服务管理大文章,以省、市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相关工作部署为中心,依托信息化平台,整合社会资源,融合数据信息,坚持和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推动12345热线、数字城管、为民服务中心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一体化建设,有效构筑社会治理“一张网”,激活基层服务“神经元”,切实提升了基层网格的服务管理水平。
党建引领,整合职能,全面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助推网格治理多元化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加快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重要指示精神,灌南县严格按照省、市委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专门成立灌南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整合政法系统和相关部门的资源力量,全面提升统筹协调能力,构筑多元化社会治理格局。
一是整合职能,打造社会治理“一中心”。自2019年起,在县委政法委设立下属事业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简称综治中心),专门负责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的落实与推进。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下,将原12345政务热线、数字城管与综治中心的职能进行整合,成立灌南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研发“1+4”一体化平台(简称综合指挥平台),先后制定出台综合指挥平台考评办法、绩效评估标准、网格员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举措,同时在辖区内的11个镇分别成立分中心,进一步明确各镇、各部门的职责,初步形成县综合指挥中心与各镇、各部门之间联动协作机制,实现横向多维协同、联合治理,纵向垂直贯通、三级联动的网格化治理格局。
二是整合资源,实现社会治理“一张网”。针对基层社会治理中力量分散、信息不畅等问题,以网格化为基础,推动网格资源整合,优化人员配置,着力打造社会治理一张网。根据县内各镇、园区的实际情况和网格划分要求,将全县238个村镇社区划分成611个综合网格,将学校、医院、企业、园区等固化成84个专属网格,对所有网格统一编码,统一管理。根据网格配强一支队伍,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社会治理格局,着力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配备专兼职网格员611名、网格长244名、网格指导员138名、义务网格员264名,常态化开展巡查走访、采集提交各领域信息。县、镇领导挂联网格,集聚网格资源,县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联到各镇,同时将城区网格划分为24个微网格片区,全部由县领导担任微网格网格长,做到扁平指挥、高效服务、有效处置。分步骤有序推动“三官一律两员”、物业、保安、环卫、执法等其他力量融入网格。目前已经实现警格、城管、行政审批、综合执法等力量与网格的有效融合。全县政法系统选派162名警官、70名法官、17名检察官、21名律师、57名司法行政人员,共计327人挂联网格,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的网格队伍,不断提高网格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群众参与网格治理,构建群防群治格局,让矛盾就地化解,问题就地解决。
三是整合力量,完善网格职能“一清单”。梳理汇聚各部门职能事项清单和信息资源,实行网格事项准入制度,成熟一项、准入一项,制定出台网格员工作事项清单,明确网格员工作职责。目前已纳入20家单位,包括党的建设、平安创建、应急处置、人口管理、矛盾调处、行政审批、疫情防控等196条事项进入网格管理模块。对各成员单位的机构职能、法规政策、审批服务、办事指南、热点问答等信息进行筛选汇总,建立数据知识库,5100余条知识库信息主动向社会开放。提高各部门之间联动协作机制,拓宽信息报送渠道,建立了全覆盖、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分办交办、督查落实等全流程工作体系,实现“一单式”管理。依托纵向贯通各镇、横向联通各部门的综合指挥平台,及时协调职能部门与各镇联动,限时有效解决各镇无法独立解决的复杂事项,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化网格治理新格局。
数字赋能,融合资源,着力提升数据应用能力,实现网格治理信息化
创新“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推动12345热线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形成一号受理、一体派单、联动处置、反馈报告、督查督办等联动运行模式,实现网格信息一个终端采集、一个大屏展示、一个平台运行、一张网格管理,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质效。
一是搭建“一网统管”总平台。结合县域实际,拓展“1+4+N”一体化平台功能模块,实现各镇“雪亮工程”、数字城管、为民服务中心监控系统全覆盖。有效融合环保动态、智慧园区、渔船监管、燃气卫士、防汛预警、安全生产、应急处置、12345热线等10个部门12平台,新增上线安全灌南、生态灌南、经济发展等功能,实现“信息流、业务流、工作流”三流合一。综合指挥平台汇聚整合网格事件、行政审批服务、12345案件、综合执法案件等各类数据20余万条,互联共享视频资源1006路,应急处置、联动指挥、实时调度、事件管理、考核评价一网作业,基本形成“一网统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打造“智慧灌南”总入口。深化“智慧灌南”体系建设,畅通信息采集终端与各专业系统的数据共享通道,强化数据挖掘分析和部门联动对接。加快研发“智慧灌南”APP,对手机端操作界面进行优化设计,将总平台的所有功能模块集成到手机端进行展示和操作,搭建起网格线索11个一级目录、79个二级目录、1603个三级目录,让平台使用简洁明了、易操作。向网格员提供精准的“滴灌式服务”,推动网格事务办理随时随地随身而行,推动网格员更加深入地沉入网格、走进群众,开展治安巡查、了解社情民意、服务居民群众,实现网格内“精细化管理、贴心式服务”。
三是强化“数据赋能”总开关。构建数据共享新格局,打破数据壁垒,从源头和过程上管控信息安全,分级分类设置管理权限,推动平台中各镇、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互用,实现数据跨层级、跨部门共享。搭建手机APP终端受理、镇(部门)县逐级处置、县总平台扎口、12345全流程监督的县、镇、网格三级一体化运行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指挥体系。在县、镇、村(社区)、网格四个层面建立网格事项受理、处置、核查、结案、考核全流程闭环流转处置链条,对情况复杂、基层无法处置、涉及多部门的事项,由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统一调度解决。设定各环节的处理时限,分色标注“待处、预警、超期”等状态,实时管控督办,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对有关事项类型、受理率、办结率、满意率等进行分析、研判、预警,提高社会治理智能感知、精准处置能力。实时推送相关信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解决普遍性诉求,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
共建共治,联合联动,稳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动网格服务精细化
充分整合各类社会治理资源,加强乡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为民服务中心规范化、一体化建设,根据进驻事项和服务需要,设置咨询服务、窗口服务、自助服务、休息等候等功能区,推行“集中办理、一站式办结”,让老百姓真正能够“进一扇门、办所有事”,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元”,推动网格服务精细化。
一是便民服务“一网通办”。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形成线上线下有效联动。线下以为民服务中心窗口接待为载体,受理群众诉求,当场能够办理的及时办结,需要部门联动的转至线上办理。线上以综合指挥平台为支撑,对接江苏政务服务网,打造“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服务模式,着力破解服务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等“痛点”,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以“灌南发布”移动端APP、“智慧灌南”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为载体,搭建线上线下审批平台,打造便民服务事项不见面办理模式,实现群众办事“一网通办”。目前,群众可在镇级为民服务中心任一窗口享受“一窗受理,一站服务”。推动为民服务中心向村、社区延伸,今年以来累计线上办理社保医保证明、再生育许可、养老金发放、特困人员供养等便民服务事项4.3万余件,让群众办事不出网格,极大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是公正执法“一览无余”。全面梳理行政处罚事项清单,完善“日处理、周汇总、月分析、季评估”工作机制。利用综合指挥平台数据库功能,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联动。构建县、镇两级执法联动体系,将网格上报、各部门日常检查和12345投诉举报等信息汇聚到综合指挥平台,通过县、镇两级指挥中心交办至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执法人员根据平台推送信息开展执法工作。执法过程通过移动终端实时传输到县、镇两级平台,执法过程和结果由平台同步反馈给被执法对象,同时推送到信用监管平台系统。每一项执法检查、执法案件在平台中全程留痕、均可在线追溯,实现行政执法全流程公开,公众监督更加透明。
三是群众诉求“一站解决”。立足各类诉求和矛盾纠纷处置要求,指导网格员通过定期排查、日常巡查、入户走访等形式,实时采集网格内基础要素、各类安全隐患、社会矛盾、疫情防控等事件信息,通过两级指挥平台有序分流处置,打造政务服务“总客服”。稳妥有序整合人社、环保、司法、水务等服务热线,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使网格事项受理更快、分类更准、办理更实。建立各类诉求和矛盾纠纷事件“受理—交办—督办—反馈”工作流程,全程闭环处置,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2021年上半年,综合指挥平台共受理群众各类诉求40840件,按时办结率98%,回访满意率94%,累计办理各类网格事项2.7万件,已办结2.5万件,办结率92%。
在全面推动区域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借助“互联网+”模式,凝心聚力织密社会治理一张网,搭建联动处置一平台,建设为民服务一中心,建强网格治理一队伍,将网格“神经元”延伸至百姓门前、群众身边,切实打好实事惠民一手牌,激发网格化社会治理活力,推动基层治理由传统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有效提升基层网格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试先行,力争走出一条创新实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