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盲盒正在兴起,从玩具、手办,到文具、零食等等,各种盲盒可谓应有尽有,盲盒因具有神秘性、趣味性,容易激发消费者的猎奇、求全心理,很多成年消费者对其尚趋之若鹜,心智发育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更容易对其上瘾。不久前,“文具盲盒”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的事件上了新闻热搜,6月3日,《人民日报》也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不能让“盲盒”成为法治“盲区”。
近期,盱眙县人民检察院对该县“文具盲盒”的情况开展调查,发现该县各大中小学校周边商铺均已出现“文具盲盒”的身影。一支平时售价仅1至2元不等的签字笔,包装成“盲盒”后就可以卖出5至8元的高价。“文具盲盒”通常为一个系列,要想买到自己心仪的款式或集齐一整套,孩子们往往需要付出远超一整套产品的花费。
不少孩子会省下生活费重复购买同一系列的“盲盒”,更有孩子不惜向同学借钱购买。购买“盲盒”这种具有引导性质的消费模式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消费观、价值观,甚至会对孩子品格塑造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有些“盲盒”本身就是“三无”产品,没有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该院专门发出检查关注函,向未成年人、家长和学校发出倡议关注“文具盲盒”问题,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理性消费。
1、在学生中开展以“抵制诱惑·理性消费”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文具盲盒”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在校学生,其销售模式极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期待感和攀比心理,为收集完整的系列“文具盲盒”而不断购买,其行为已超出对文具本身使用价值的追求,且“文具盲盒”花样繁多,本身就极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不利于学生专心学习。校方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演讲、黑板报等形式,引导在校学生正确认识“文具盲盒”的诱惑,从而抵制诱惑,做出理性选择。
2、广大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近两年来,“盲盒”成为了各大商家纷纷复制的促销模式,口红盲盒、零食盲盒、玩具盲盒、宠物盲盒……商家的营销模式层出不穷。有不良商家甚至将“盲盒”当作清空库存的一种手段,结果是消费者的钱包越掏越空,可得到的商品却未必是自己心仪的。不少家长尚且控制不了“剁手”“盲盒”的“快乐”,更何况是没有太多分辨力和自制力的孩子。为此,家长朋友们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做到不冲动消费、不超前消费、不超标消费。对于孩子的零花钱也要适当把关,引导孩子算好 “经济账”,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3、广大青少年朋友也要擦亮双眼,拒绝套路。
虽然各大文具品牌的主题“盲盒”、联名“盲盒”层出不穷,但是“文具盲盒”并非收藏品,不具有投资收藏价值。收集“文具盲盒”要有节有度,量力而行。文具本身的价值在于使用价值。广大青少年朋友要养成正确的消费观,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好用的文具,合理使用自己的零花钱,杜绝被商家“套路”,做个理智的青少年!
4、相关监管部门要及时制定和完善监管规则,保护消费者权益。
商家虚假宣传、过度营销、“盲盒”商品参差不齐等问题时有发生。有的“盲盒”卖的是“三无’产品,没有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存在质量瑕疵。有的“盲盒”夸大宣传,诱导未成年人反复购买。任何一种营销方式都需要完备的制度来规范,用更科学的手段来治理。相关监管部门要及时制定和完善监管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盲盒”本身虽不透明,但产品营销模式必须透明。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充分保障消费者特别是未成年人消费者的知情权,从“盲盒”产品质量到销售方式再到抽取概率,均应保障公开透明。
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禁止此类销售模式,但“盲盒”的营销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特别是“文具盲盒”、“玩具盲盒”的销售主要是面向未成年人,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检察机关将继续通过督促行业监管部门进一步关注“文具盲盒”等产品质量及营销宣传,确保未成年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