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握指成拳,最大限度减少“转换损耗”
何为“转换损耗”?简单的讲,就是从事情A转换到事情B后,做事情B的效率要明显低于单纯只做事情B的效率。审理案件过程中,需要进行多项流程转换,为了减少这种“转换损耗”,张天对团队的管理“很有一套”。
张天目前带领的是“1名审判员+1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的4人团队。在团队成立的第一天,她便进行了内部分工,每个人管好一个固定的模块,定责定岗、环环衔接。张天作为审判员,主要负责庭前案件梳理、开庭、当庭调解、文书审核与签发、部分疑难案件判决书撰写等事项,全面抓好团队管理;法官助理刘雨霖主要负责保全、简易案件文书拟稿、庭后调解、调查等事宜,主要落实庭后补充调查及制作文书;书记员徐凤芝主要负责庭前沟通、送达、排期、案件报结、卷宗归档、文书上网等事项,做好案件庭前准备及报结归档等收尾工作;书记员王天主要负责开庭记录、调查、划拨款、移送执行及辅助法官助理工作等事宜。审判员是整个团队的核心,根据案件在审理具体阶段中所对应的事务,将另外3人进行精准定位,工作既没有交叉,也不能推诿。每个人都对自己负责的事务熟练掌握、高效完成,一个程序完成后快速转入下一个程序。分工合理、发挥特长、激发动力,这个团队很快成为速裁庭甚至全院的办案排头兵。
“一二三”习惯循环,让速裁案件彰显速度优势
晚上加班、周末加班、年底加班,受案件总量和复杂程度等多种原因影响,法院人的“加班节奏”一直没有放慢过。案件多、工作累,成了社会对法官职业的普遍认识。但在张天看来,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审结速裁案件并非“上策”。
“我们的团队有三个年轻妈妈,一个刚结婚的小伙子。大家能够少加班甚至不加班完成审判任务,做到工作、家庭两兼顾,关键在于把团队的‘组合拳’打在关键处,在于养成严格管理时间、挤出时间的良好习惯,才能既高效工作,又放松心情。”与人交流办案经验时,张天总是很轻松地回答。
她坚持“一次庭审”原则,即每一个案件尽量只通过一次庭审来审理清楚。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张天对每个案件进行“两次阅卷”。每天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案件,对新收案件进行阅卷、当天要开庭的案件再次阅卷。若卷宗内存在事实不清、证据不全等情况,张天会即刻电联原、被告,进一步沟通案情并探询当事人的调解意愿。庭审结束后,调解不成的案件张天会在三天内发出判决书。“虽然接触法律近20年了,开庭前做足工作,开庭的时候我才能心中不慌,争议大的抽丝剥茧,争议小的边开边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把功夫下在平时,把功课做在日常,张天高效利用每一个工作日,为的是让当事人少跑腿、少诉累,尽可能缩短当事人的等待期,及时定分止争。2020年,张天审结的各类案件中,民事调撤率为53.97%,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达99.05%。
精审新类型案件,以个案裁判擎起社会担当
近年来,因商品房定价政策发生调整,部分开发商售卖的房屋从毛坯房变成了精装修,由于业主和开发商对精装修的理解不同,针对精装修起诉的商品房销售合同类案件激增。
去年初,某小区的业主至清江浦区法院起诉,认为开发商交付的房屋精装修材料劣质并未达到装修标准,要求开发商退还装修差价款6万余元,并扬言自己先来“试水”,法院一旦判决,便会在业主群内公布结果。
收案后,张天顶住舆论压力,仔细研究卷宗,进行委托鉴定,主动咨询职能部门,多管齐下、快速推进,依法按照程序开展审理工作,最终,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在张天有理有据的法律释明后,原告表示服判息诉,与开发商握手言和,并未提出上诉。目前,法院尚未批量收到该小区业主针对精装修部分的诉讼纠纷。
张天快审快结案件的底气,源自其扎实的业务根基。她曾荣获个人三等功,被评为全省涉诉信访先进个人、淮安市十佳青年法官,撰写的案例被省高院公报案例采用。去年审结的738起案件中,上诉33件,2件被中院发改。干脆利落、低调踏实、专业敬业,张天的审判业绩让领导和同事深感佩服。分管速裁庭的院领导王炳连这样评价:“在全院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进程中,张天创新审判工作模式、精细团队管理、高质高效办案,把理论知识与审判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刷新结案速度和个人年度结案总数,让当事人最大限度感受到司法效率,这份法治情怀与素养、坚守与担当,令人敬佩,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