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经开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吸引了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6000余家企业择栖,产业集聚、企业密集。然而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对处于“劣势”逐渐被淘汰的企业,如何做好资源重新利用,打造“安心、放心、舒心”的投资、生产、经营环境,淮安经济开发区法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最佳切入点,发挥职能作用,优化法治服务赋能营商环境,有效助力法治经开区建设。5年时间,该院受理破产案件29件,解决争议标的17亿余元,盘活土地30.7万平方米,释放房产近3.5万平方米,妥善安置职工300余名。
释放盘活资产,妥善推动企业出清
一个占地230亩,注册资本上亿的大型电子企业,原本应该欣欣向荣,却因为资金链断裂的股东公司提供了抵押担保,导致自己成为近百件案件的被执行人。这是江苏统信电子公司,曾经的痛苦经历。
淮安经开区法院受理后发现,案件申报债权近8亿,公司资产评估价值却仅2.07亿元,股东公司虽有意重整,但因负债过重,重整难度大,投资人考察后均选择了放弃。
2018年4月,该院依法裁定宣告统信电子公司破产,根据统信电子确已资不抵债救治无望的情况,采取市场化方式,实行网上司法拍卖。然而,由于公司资产体量庞大,专业性强,网上司法拍卖两次流拍。
面对众多的申请执行人、企业员工,单靠一家的力量显然不行,经开区法院及时与当地党委政府对接,依托政府招商平台推介统信公司资产、宣传资产价值,对意向购买人由政府招商人员予以引导、介绍、服务,最终统信电子公司所有资产均成功拍卖,顺利并接新的投资项目。
新进投资人前期投资10亿元,利用原有土地、厂房等资源,设立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后续还将追投50亿,建设生产智能终端产品数据线、功能机、智能家居等十个智能产品的生产工厂,形成新兴产业链条,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淮安经开区法院这次释放盘活资产努力,不仅妥善推动企业出清,还帮助当地打造了一个亿元大项目。
发挥平台优势,企业破产不停产
看着手中厚厚的卷宗,一页页的材料陈述着李龙食品公司曾经的过往。
“一个曾经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独立的技术研发团队、先进的生产设备,集农产品种植、深加工、研发、销售和自营进出品等业务为一体,却因利益相关方危机蔓延,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生产停顿、职工工资拖欠,最终企业走向破产”作为案件承办人,经开区法院法官邵爱静很是惋惜。
在了解李龙食品生产条件情况和资产状况后,邵爱静认为,企业现有食品生产线厂房车间、土地等基础设施,具备生产条件,加之地理位置优越,物流成本较低。如果直接“一破了之”,不光企业职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还会导致资产大幅度贬值,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针对这种情况,邵爱静和同事们主动与招商部门进行对接,充分发挥法院依法审理、政府招商平台推广两个优势,会同招商部门按照“破产审理、租赁经营”同步进行的方案,多方洽谈,反复磋商,最终确定由九三食品租赁李龙食品厂房及生产设备,继续从事食品生产,产生的相关费用,并入李龙食品资产,便于后期统一分配。
由于业务对口,随着九三食品顺利进驻、迅速投入生产,原李龙食品公司闲置的机器再次发出轰鸣,生产出的产品出口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和地区,年生产产值7000余万元。
维护群众利益,府院联动显成效
“拖了几年,终于拿到房产证了!”淮海青年城业主顾某展开手中的不动产权证开心地说道。
2020年11月23日,淮海青年城第一批申领房产证的业主开心地拿到了自己的房产证,至此,一个困扰当地多年的楼盘遗留问题,在经开区法院的努力下,得以妥善化解。
淮安市新联置业开发的淮海青年城项目,总用地面积90亩,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因资金链断裂造成楼盘停工、烂尾,诉讼、执行案件多达210件。由于当事人诉求众多,无法达成一致,最终,债权人对项目提出破产清算申请。经开区法院受理后,发现新联置业确已资不抵债,符合破产受理条件,依法裁定受理了破产申请。
宣告开发企业破产简单,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处理却必须慎之又慎。为了妥善处理涉案矛盾纠纷,有效维护当事人和业主的合法利益,淮安经开区法院探索建立府院联动机制,通过组织协调、联席会议、重大事项会商等,由政府牵头,管理人主办,法院主审,各部门密切配合, 23天时间紧张施工, 2019年春节前已入住业主顺利用了上安全电、喝上放心水、烧上放心气; 20余名适龄儿童上学问题被妥善解决。
9个月的时间,该院再次发力,在政府等多个部门支持下,推动完成410户续建工程,楼盘一期续建全部完工,平稳交付房屋320套。
光解决入住还不行,还要让业主拿到房产证。为了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经开区法院组织专题推进会,与开发企业债权人多次协商,成功促成对方同意解除项目土地查封。随着被查封的新联置业土地使用权解封,阻碍业主房屋产权证书办理的最后障碍得以破除,申领房产证的业主开心地拿到了自己的房产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