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淮安分局辖区面积1452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余万人,在编在职民警575人,万人警力比仅为4.8,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数,29个派出所平均警力6人,警力严重不足且分散,派出所之间忙闲不均、案件高发低破等问题凸显。
为解决这一难题,淮安分局创新实施“警力联动、治安联防、案件联破、安全联控、矛盾联调”的“片区警务”新模式,有效实现了派出所从“各自为战、疲于应付”向“联合作战、主动作为”转变。
渠南片建淮派出所所长蒋大为指挥案件侦破
顶层设计 推进“片区警务”集约高效
“片区警务”以地域相对集中、便于联勤联动为原则,同时兼顾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治安状况和警力总数,淮安分局将全区派出所划分为城区片、渠南东片、渠南西片、渠北片及运西片五个警务片区,每个片区包含四至五个派出所,共同负责片区内的打防管控工作。
如何解决“片区警务”中统一调度难、各派出所协调不畅、分工不均等问题。淮安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王成伟说:“我们从优化派出所勤务机制出发,通过实地调研、集中座谈等方式,广泛征求基层所队意见,最终形成‘片区警务’工作实施方案。”
方案建立了由局长任总指挥长,分管局领导为片区指挥长,案(事)发地派出所负责人为相应片区副指挥长的三级指挥调度体系。当遇突发案(事)件需联动协作时,赋予片区副指挥长优先指挥权,第一时间调度片区内警力集中处置,有效破解了过去层层上报、多层指挥、延误战机的弊端,有力提升了派出所快速反应和整体作战能力。
机制建设 规范“片区警务”联勤联动
一个片区组建以片区内派出所案件队民警为主体的片区案件查处队,实现对片区内现有侦查警力的高度整合,实行片区内重特大、跨区域等案件联手侦办,一般案件支援配合的侦办模式。充分发挥“集约用警、集群作战”的优势,形成打击违法犯罪铁拳,有效扭转了派出所警力少、打处能力低的现状。
2020年4月,淮安分局接到一条市场监督管理局移交的案件线索:在淮安区某镇工业集中区,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违法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为快速侦破该案,淮安分局抽调片区派出所及局机关警力,分6个行动组,历时六个月,辗转江苏、安徽、江西等18个省30个市开展抓捕工作,抓获包括主要犯罪嫌疑人冷某等人在内的犯罪嫌疑人60名。为解决片区内各派出所警情信息共享难、打防管控成效差的“瓶颈”,淮安分局还创建“片区警务”工作平台,及时汇聚片区各派出所治安形势、警情信息、案件线索等信息资源,并定期召开片区警务联席会议,打破各派出所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实战引领 实现“片区警务”效能倍增
通过实行“片区警务”,每个片区案件查处队、社区警务队的警力都达10人左右,不仅警力得到加强,更能够充分发挥团体作战优势,特别是在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刑事案件时,能迅速形成战斗合力。建淮派出所所长蒋大为说:“现在片区内派出所相互配合、警力相互补充,改变了以往有案件线索,一家派出所无法单独办理的局面,以及重大安保警力不足的问题,实现了1+1>2的效应。”
2020年1月29日12时33分,淮安区博里镇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子持板手将一名群众头部击伤后,又窜至车桥镇用铁棍击打伤一名女性。”接到110指令,片区副指挥长、博里派出所副所长骆长帅迅速启动片区快速反应和作战预案,片区内的5个派出所立即行动,在事发3小时后,就成功在席桥派出所辖区将当事人鲍某控制,及时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
在实行“片区警务”过程中,淮安分局还通过设立警民联调中心,整合片区驻所律师和人民调解员资源,开展矛盾片区联调,实现了“小事一网解决、大事全网联动”,有力推动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