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淮安法治政府建设五年一度的“收官大考”之年。五年创新实践,淮安法治政府建设将交出怎样一份成绩单,值得期待。日前,市政府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对过去五年淮安法治政府建设情况进行发布。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结合淮安实际,从组织领导、措施落实、服务保障等多个方面入手,法治政府建设实现丰产丰收。
顶层设计下好“先手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据此而言,科学的顶层设计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先手棋”。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及省委省政府相关实施方案印发后,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制定出台切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方案,将具体工作任务细化分解成8项48条。
任务细化,为淮安法治政府建设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在此基础上,五年间,淮安坚持每年制定一份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并将其作为“十三五”规划、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同奖惩,确保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任务清晰、组织推进有力。
不仅如此,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连续四年专题听取全市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汇报。以今年为例,市委书记蔡丽新多次对行政应诉、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法治政府重点工作作出批示;市长陈之常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专题部署和落实,多次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政府立法、重大行政决策、重大行政执法等工作。
五年来,市委依法治市办发挥督察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开展了年度考评、专项督察、实地检查、民意调查等系列督察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作为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目标考核、政治生态评价的重要依据。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补短板、强弱项”专项活动,对落地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视,做到立行立改、边查边改,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
改革创新练好“内家功”
法治政府建设,改革创新是“当头炮”。能否“百发百中”,需要智慧,考验功力。实践探索中,淮安用行动作答——
在苏北五市率先成立市行政审批局的基础上,去年底,淮安各县区行政审批局全部改革组建到位,彻底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目标。以“35745”审改专项行动为载体,淮安相继推出“多证合一”“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服务”等审批便利化系列改革,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食品许可和药械审评审批改革,加快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步伐,全面开展证明事项公开承诺制试点,全面规范市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全面落实外商投资企业“一口办理”,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淮安“数字化联合审图”改革之举被国务院通报表扬。
与此同时,淮安市场监管服务更加完善,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首家“两单一书一平台”(应知事项清单、监管责任清单、信用承诺书、信息监管平台)市场综合监管体系,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实行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办法,“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得以全面施行。
推行行政权力清单管理,是淮安法治政府建设的又一创新之举。自2015年市级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和职责清单编制工作完成后,淮安法治政府建设新招数接二连三,不仅制定出台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清单管理办法和市政府部门职责清单管理办法》《淮安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还在全省率先建立起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制度,将产能严重过剩以及高耗能、高污染、技术落后的产业列入负面清单进行管理,对新建和新增产能办理规划条件、土地供应等相关业务提出明确限制。
截至目前,淮安市本级42个职能部门6684项权力事项、县区级1508项权力事项已进驻市政务服务网,“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镇(街)全覆盖,市级机关也已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用信息系统接入审批平台和政务服务网。
五年来,淮安行政执法机关全过程记录行政处罚案件150余万个,公布223.6万条行政执法信息,完成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2.3万个。
建章立制开好“千金方”
如果说改革创新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当头炮”,那么健全政府立法制规机制则是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顺利前行开出的“千金方”。
基于此,淮安确立了“开门立法制规”理念,打造“立法民意直通车”,围绕城乡建设管理、民生服务、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广泛征集立法意见建议,全面完成《淮安市市容管理条例》《淮安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淮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制定工作。同时,对取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制定出台的五部规章进行科学评估,检验制度设计及实施效果。
为确保行政决策机制规范高效,淮安先后出台了《淮安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试行)》《市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制度》等文件,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制定、高铁东站建设等重大行政决策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五大程序。
不仅如此,淮安以法律顾问人才库为“智囊”,强化咨询论证和法律服务。仅去年一年,全市政府法律顾问参与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政府合同审查、规范性文件审查等涉法事务就有1500余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市政府法律顾问通过“线上”形式提供法律服务,累计审核各类通告、文件30件,提出法律意见建议80余条,编制疫情防治工作条文清单80余条。
法惠民生打好“组合拳”
法治政府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服务百姓。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年来,淮安法治政府建设的惠民征程打出了一套法惠民生“组合拳”。
目前,淮安已建构起以市、县、镇、村四级实体平台为主干,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法治宣传教育、公益法律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四个全覆盖网络为依托,以司法行政专门力量、法律服务专业力量、社会力量三方力量协同推进的“443”公共法律服务模式,构筑起人民满意的普惠型、便捷型、精准型、开放型“四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其中,困难家庭、低收入家庭已全部建档立卡并配备家庭法律顾问;全市105个扶贫开发项目已全部通过法律“体检”;法律援助向低收入人群延伸,惠及困难群众5990名。
法惠民生,普法当先。以“七五”普法为契机,淮安五年来累计组织人大常委会任命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15场,非人大任命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试9场,393人参加并通过考试。全市目前已创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768个,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覆盖率达100%,普法志愿服务队伍实现了规模化、品牌化,“百场法治文艺进基层”活动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法惠民生,安民为要。在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过程中,淮安摧毁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8个,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31个,整治行业违法违规事项113项。疫情防控期间,全市累计办理涉及疫情类行政案件35起。
五年来,淮安创新打造的“1+3”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的实践价值愈发显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98个,五年间共受理人民调解案件近32万件,调解成功率超过98%,受理行政调解案件100余万件,受理行政复议申请1942件。
当前,淮安正秉持“包容、审慎”执法理念,多部门携手推动重点领域制定涉企轻微违法免罚清单,促进涉企执法规范化。同时,开展执法监督进企业行动,在台资企业和重点民营企业建立“法润淮商”工作站,严格限制行政执法机关对企业检查的数量、频次、范围,着力为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