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钟楼:李丹萍“柔性执法”促回归
2021-04-21 09:56:00  来源:钟楼普法
    李丹萍,女,198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常州市钟楼区司法局基层与社区矫正科科长。李丹萍从事特殊人群工作9年,尤其是在社区矫正工作上,谨守底线,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要求,不断完善辖区内社区矫正的工作机制,规范并加强流程工作要求,确保前期社区矫正对象接收得当,中期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到位,后期社区矫正对象解矫顺利。在推进钟楼区社区矫正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工作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且在此期间未发生一起由社区矫正对象引起的重大安全稳定事故。凭借出色的工作,李丹萍先后荣获“全省社区矫正工作先进个人”、“全省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从说教到倾听  她带他们告别“灰暗人生” 

  

  

  一头干练的齐肩发,不施脂粉,但总是面带微笑,说话做事温声细语、言笑晏晏,让人如沐春风。这,就是常州市钟楼区司法局基层与社区矫正科科长李丹萍,给社区矫正对象王某的第一印象。 

  “那时候我天天不想出门,怕见人,走在小区里,恨不得把头埋进衣服里,总觉得自己低人一头,看到有邻居在聊天,我就觉得他们肯定是在嘲笑我。”今年36岁的王某曾是常州市永红街道辖区的一名社区矫正对象。谈到2015年,他因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之后过的日子,他到现在都心有余悸。“真不是人过的!幸亏碰到李科。” 

  亲人的责骂,同事和邻居异样的目光,让王某的情绪一度非常低落。所以在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电话要求他参加宣传讲座,社会公益劳动的电话后,他总是对工作人员恶语相向,活动中也是消极应付。很快,这事就传到了李丹萍的耳中。 

  一个月后,在一次司法所组织的社区矫正对象进敬老院服务的过程中,王某依然像以往一样,拎着一桶水,拿着一块抹布心不在焉的打扫卫生,这时,李丹萍走到王某身边,一边帮着擦洗桌面,一边温声和王某闲聊:“你看这些老人,一辈子活到这个年龄,按理说人生的酸甜苦辣都经历了一个遍,可是为啥在这里,有人过的开心,有人过的伤心呢?”“各人心态不同好伐?”王某闷声回了一句。 

  “对,就是心态!人这一生,谁能保证一辈子过得顺遂?关键是心态要摆正,谁不犯错呢?错了改了就是!”李丹萍笑眯眯的回应。 

  从此,有错就改,这四个最最平常的字眼就深深的烙印在了王某心里。之后每次司法所组织矫正人员社区劳动,公益服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他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劳动卖力,沟通积极。而且,在接受矫正期间,他无意中从司法所工作人员口中得知,社区有一位9岁的女孩,因为家庭原因,正面临着辍学的困境时,他又立即伸出援手,匿名捐助,希望能帮助孩子一直学习。在解除社区矫正之后的数年里,王某依然在以自己的方式热心着公益活动。他说:“不能辜负社区矫正期间工作人员对我的关心和教育。” 

  其实,在日常工作中,这样通过点滴的沟通,交流来转变社区矫正对象思想、情绪的事例还有很多。“少说,多做,多听”就是李丹萍对社区矫正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近9年来,李丹萍从一位优秀管教民警蜕变成为一名“全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法宝”。 

  熟悉李丹萍的人都知道,9年前李丹萍说话干脆爽朗,做事雷厉风行。对待劳教对象是恪尽职守,不留情面。“在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必须服从指挥,因为都有规矩摆在那里。而管理社区矫正对象则完全不一样,这些人觉得没进监狱,他们就是自由的,说话做事比较随便,会有不满情绪。”李丹萍回想当初,颇为感慨。但那时,李丹萍认为无论是社区矫正对象,还是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双方的目的都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不让一个社区矫正对象“掉队”,再入牢笼。 

  为此,李丹萍翻阅大量书籍,学交流找差距,多沟通,多实践,慢慢的,她发现,善于倾听其实是沟通最有效的方式,很多社区矫正对象因为被判刑罚后,长时间压抑,不被理解,心思敏感,最终可能导致心理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于是她改变工作方式,以倾听代替说教,用理解表达尊重。让更多的社区矫正对象告别“灰暗人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积极创新 “智慧矫正”让行踪“一目了然” 

  

  

  “社区矫正工作要想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规范管理制度。”这是李丹萍2012年11月,刚刚转岗到钟楼司法局基层与社区矫正科时的一点体会,那时,由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矫正对象档案不完善,执行档案不规范,文书不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一些矫正对象处于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于是她又一次发挥“一根筋”的工作态度,带领科室工作人员一起,手工梳理,把全区范围内的所有矫正对象筛了一遍,发现一个,联系一个。很快,全区所有社区矫正对象无一遗漏,全方位纳入管理。 

  与此同时,在梳理过程中,针对调查评估流程不明确、目的性不强、了解情况不深入的情况,她又牵头自行设计了针对被告人,罪犯及其家属、社区工作者和单位或学校的调查笔录,明确了应调查了解的内容和范围,提高适用前调查评估的质量,降低适用风险;针对社区矫正对象思想汇报“假大空”、千篇一律的问题,她又调整了思想汇报格式,细化汇报项目和内容,这样既提高了汇报质量,又有利于司法所全面掌握他们的动态;针对以往走访记录仅要求社区矫正对象本人签字,无任何走访内容的情况,她还制作了《钟楼区社区矫正走访笔录》,规定开展走访必须有谈话记录,必须安排走访监督人和社区,内容则涵盖社区矫正对象健康状况、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杜绝走访不实。规范文书运行后,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后,她的优秀经验被推广至全市社区矫正工作部门。 

  而在落实社区矫正工作标准化,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要求方面,李丹萍的一系列操作也是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2012年,常州市钟楼区司法局结合工作实际,创新监管模式,开始自主研发社区矫正管理系统,希望利用大数据,实时定位社区矫正对象的手机位置,实现对全区社区矫正对象的全覆盖动态化定位监管。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李丹萍不断发现汇总问题,改进添加新功能。让系统日趋完善。例如,针对以往电话汇报仅有纸质台帐记录,无从查证真伪的问题,她向研发部门建议,通过系统自动呼出和人工拨打录音两种方式将电话汇报全面智能化,所有电话内容全程录音,录音文件可以页面查询、下载或在线收听。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达到了“工作留痕”的目的。 

  针对手机定位过程中,“人机分离”的难题,她建议通过声纹验证系统解决,她和同事们预先采集每位社区矫正对象的声纹录入数据库,由系统自动根据设置参数随机发起或工作人员手动发起声纹验证,有效解决了部分社区矫正对象逃避定位的问题。 

  2015年,韩国籍男子朴某因危险驾驶罪,被法院宣告缓刑后,回到其居住地五星街道接受矫正。在五星司法所里,工作人员就声纹认证和他做了详细解释:“手机会对你起到了一个定位的作用,但是我们会经常不定期对你进行声纹系统验证,确定你的活动范围,如果人机分离,我们找不到你,就会有相关的警告处分。”之后的矫正期间里,朴某按时电话汇报,按规接受监管,没有一次心存侥幸。 

  近年来,钟楼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对象定位监控系统的成功运行,获得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并被全市推广,全省借鉴。 

  规范的管理制度,加上智能化的科技手段,让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少走冤枉路,数据多跑路,同时可以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高效的可视化“点验”,形成电子式围墙监管,避免社区矫正对象可能出现的漏管脱管问题,确保对社区矫正对象全程监督,实时监控和动态监督。 

  “既然进来了,就一个都不能少,除非解矫。”这是李丹萍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后给自己定的目标。在她看来,所有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都是为了让社区矫正对象们能够吸取教训,珍惜以后的机会。让他们今后的路走的更顺畅一点。 

  沟通和援助 用心点亮希望之光 

  

  

  在钟楼区社区矫正中心的二楼,有一个装饰温暖,空间宽敞的房间,墙上醒目的位置有这样一行字:“用真心和真诚,筑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这是钟楼区司法局针对社区矫正对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而李丹萍的办公室则就在心理咨询室的对面。每次社区矫正对象做完心理辅导,总要到李丹萍的办公室坐一坐,聊一聊。谈谈最近生活工作上的困惑,难题。 

  “不是说心理辅导老师不专业,而是看到李科我踏实。有难处她会帮着我们解决一下。”社区居民张某说,他的妻子刘某在2017年因为盗窃被判处刑罚,后又因为怀孕而暂予监外执行。在矫正期间,夫妻俩因为各种原因,找工作屡屡碰壁。最后在一次例行的当面汇报活动中,刘某压抑的情绪集中爆发,坐在社区矫正中心的大厅里嚎啕大哭。李丹萍得知情况后,立即着手帮助刘某整理出家庭的经济状况材料,然后迅速联系司法所和民政部门,按照相关政策,协助刘某办理低保。有了收入来源,刘某的情绪也稳定了,生活工作开始慢慢步入正轨。 

  在李丹萍的眼里,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相结合,要设身处地的为社区矫正对象着想,在矫正过程中提供途径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及时发现解决不稳定因素。“让他们在矫正期间知法懂法守法,解矫后不再重新犯罪。”在这一点上,李丹萍很自豪,自她任职以来,钟楼区从未发生过社区矫正对象重大恶性犯罪情况。 

  多年来,在李丹萍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钟楼区社区矫正工作一直走在常州市前列,省、市领导也多次对他们的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予以高度肯定。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