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北区薛家镇中巷社区的“19点议事厅”,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正在讨论最近开展的祖孙亲子类项目。这个项目共分为手工课堂、心理沙龙等8项内容,都由居民们提出,社区负责落实。自从有了议事厅,不论大事小事,居民们都只要来这里提出问题,就能现场获得答复,同时办理进度也会予以公示。
中巷社区“19点议事厅”从2017成立以来,共举办了150多场活动。利用居民有空的下班时间,让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让群众自己调和“家事”。近年来,在市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全市1028个村(社区)都建立起类似的议事机制,真正做到“民事民治、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
在社区工作模式中,全科全能社工的培养在常州市也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朱幸巧是常州市钟楼区永红街道荆川里社区的工作人员,从以前只负责民政条线,到如今“一手包揽”社保、残联等32个条线,她一下子成了为居民服务的“小百科”。
目前,全市1028个村(社区)中都至少设立一名全科社工。去年,常州市打造了全市首批20个“全科社工”服务标准化窗口,把“一人受理、全程办理”后节省下来的人力融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打通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预计今年将再增加20个示范窗口。
近年来,常州市围绕社区治理进行了十多种模式的创新探索,让居民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常州市鼓励基层单位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围绕村民融入、留守老人关爱等开展活动。截至目前,常州共有社区社会组织7981个,平均每个社区达到7.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