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独树一帜的“普法方案”,健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工作责任制,明确57个市级部门普法责任清单,36项任务指标;
出台《关于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意见》,实现普法工作目标硬化、指标量化、举措实化,效果优化;
这是一份亮眼的“法治答卷”,回溯5年,法治赋能高质量发展,常州先后捧回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国家卫生城市(区)等奖牌;
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法治建设实现首个全域先进,在全省唯一蝉联综治领域最高奖项“长安杯”。
在常州,法治风景信步可寻。2016年以来,常州市聚焦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创新实施“七五”普法,通过创新载体、树立品牌,打造阵地、争创亮点,提档升级建成1895个法治文化阵地,15个法治主题公园、20个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场馆。
新中国首任司法部部长史良、新中国首任法制局局长陶希晋、近代法学奠基人董康、中国的“罗马法活字典”周枏、著名法学教育家王健等一批近现代以来常州法学名家从历史中走来,熔铸城市文化底蕴和法治品格,“法治常州”画卷徐徐呈现出新的“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江南盛景。
为捧回法治“金名片”,5年来,常州锚定“培养全民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目标定位,摁下普法为先、普治并举“快捷键”,以前所未有的执着培植法治沃土,弘扬法治精神,书写工业智造、科教创新、文旅休闲、宜居美丽、和谐幸福明星城建设的精彩故事。如今,法治已成为助推常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护航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引擎。
“要提升法治常州建设整体水平,让法治成为常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强核心竞争力。”常州市委书记、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主任齐家滨强调,要建设法治社会,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创制一批优秀法治文化作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和公民道德体系建设,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转化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
融合普法并举——“名片”在联动传播中浸染
激发法治动能,凝聚法治力量,法治常州的“非常之举”不只在纸上, 放眼4375平方公里的龙城大地,处处升腾法治的热浪。
携手联动,建立“千人以案释法”制度,组建1113人的普法讲师团,设立视频库、案例库、课件库,举办“法治大讲堂”2800余场,讲解案例5300余件,受惠近430万人次;
实招迭出,连续三年开展“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主题活动,发放普法读物285万份,开设农民工法治学校390所;
连续14年举办“农民工学法活动周”,200余场“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流动授课,累计参与农民工500万人次;
开展“疫情防控法治同行”专项行动,编发涉疫典型案例20期150个,发布《复工法律知识问答》H5版,上线每天点击量超万人次……
“七五”普法以来,常州不断拉长扩容护航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清单”,推动法治元素与民间艺术、传统模式与现代传播有机融合,坚持“案例说法、套餐普法、艺术宣法、‘云端’学法”,实现普法“大提速”。
以“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为抓手,联合市委宣传部等13个部门出台《媒体公益普法实施意见》,推行法治宣传“全屏计划”,普法资讯实现公交电视、车站大屏、出租车显示屏等显示终端全覆盖。
成立民法典专家宣讲团,让全社会逐步了解民法典、尊崇民法典、遵守民法典,运用民法典。在常州电视台开设《常州老娘舅》《有请大律师》《法援鉴证时》等40多个普法节目,开展“名师、名嘴讲法治”系列宣讲活动,用生动的群众语言把法治播撒到百姓心间。
打造“指尖普法”“指尖课堂”“空中学院”“法治云讲堂”等云上平台,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法治宣传传播网络,让法治“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市1020个村(社区)全部建立“法润民生”微信群,1200余名法律顾问从“线下”走向“云端”,形成既能“键对键”、又能“面对面”、还能“点对点”的零距离法律服务新模式。
普法微联盟、“追剧普法”“要案普法”等创新做法选入司法部宣传视频。“阿汤哥说防范”“叶子警官”手绘普法微视频获评公安网络正能量十佳,点击量超18亿;联合《今日说法》撒贝宁和“民警李建国”团队共同策划创作儿童安全防范微视频69部,点击量近10亿。扑面而至的新媒体普法,成为常州市民学法用法的“资源库”“掌中宝”。
“普法深度决定百姓依法办事的高度!”常州市司法局局长张加林表示,“七五”普法以来,常州聚焦“关键少数”,开列“普法责任制”清单,以执法带动普法,以普法促进执法,各地各部门各行业齐心协力织就全民普法网,提升法治常州成色,实现普法由“主管部门独唱”向“全社会合唱”转变。
为寻求普法最大公约数,常州市司法局联合市快递行业、外卖行业、代驾行业等共300多名代表,组织开展“生命宝贵•幸‘盔’有你”文明交通公益宣传。
常州市妇联、市教育局等7家单位联合打造“花young年华·平安逐梦护航”工程,推出“禁毒华容道”益智游戏,风靡常州26所高校和职业学校(院),辐射近10万名大学生。
新北区打造“幸福小树”公益普法2.0升级版,开展“集废纸、攒平安、播法治、树文明”系列活动,覆盖全区32所小学,惠及5万多学生及家庭。
激发协同普法乘数效应,推出“三节四时普法行”“千人以案释法”“万名机关党员干部学法考法”等机制,启动法治示范小区、校区、景区、厂区、街区“五区同创计划”,实施“法企同行”、“百家律所千名律师进万家企业”普法专项行动,为“强富美高”新常州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法治见证幸福“升级”。渐成规模、立体多样的传播矩阵,一系列闪亮的数据和创新举措,使法治常州的步伐更加稳健。如今,法治观念熔铸市民头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秩序,已经成为法治常州的鲜明标识。
法治文化渗透——“名片”在传承创新中增色
翻开风云激荡的历史篇章,常州红色精神耀眼夺目,以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在这座江南名城镌刻下熠熠生辉红色印记。
常州现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等47 处红色革命遗址,史良故居、瞿秋白纪念馆、法学大师陶希晋陈列馆等法治景点镶嵌其间,成为法治常州一张靓丽名片。
“红色”和“法治”相融,历史和现代辉映,法治常州密码穿越时空,勾勒出独特的法治文化图景
如何赓续红色基因是一道考题。常州的答案是“创新法治名城、建设美丽古都”。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司法行政服务为民展示中心,史良故居,司法行政法治文化公园……展现出法治常州的无穷魅力,让“水韵常州”之美得以充分彰显。
穿梭在常州的城市乡村,风格独特、形态各异的红色法治元素随处可见。点缀在绿树花丛中的道德楷模、法治漫画、法律条文、法治名人名言、法治典故警句,从点滴细微处润泽群众生活。
“全力以赴破难点,想方设法增亮点。”常州市司法局党组书记陈向群介绍,近年来,常州优化布局史良故居、瞿秋白纪念馆等场所,深挖张太雷、恽代英等红色资源,用法治串联“一中心一故居一公园”。在全市推行德法宣传教育“一镇一品牌、一地一特色”,推动“法润常州 德法同行”品牌由“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用新理念引领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新发展,采取共投、共建、共享模式,通过“一园一部法”方式,在繁华城市之处,将法治呈现在市民眼前,助力常州普法掀开崭新一页。
在厚重的法治底蕴浸润下,成为“红色青果 初心之旅”打卡首站的史良故居,不仅是爱国统一战线教育基地,也是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江苏“大运河法治文化品牌项目”之一。
“一座城市的法治气质,不仅体现在外貌,更渗透于法治品位与法治环境的提升和百姓生活的幸福。”陈向群认为。
为让“法治之花”枝繁叶茂,近年来,常州以法宣惠民为抓手,结合地方自然、历史人文等法治资源,策划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容易传播的法治标识,使法治文化品牌在广袤的龙城大地愈发响亮。
体验式青少年法治教育馆、全程机器人讲解的宪法宣传中心、企业刑事风险防范中心,禁毒馆、党风廉政馆、应急知识馆等20多个主题各异的法治场馆,成为法治常州的生动注脚。
发挥动漫产业优势,成立首个宪法、《民法典》动漫创作室,征集1200多部法治动漫、法治微电影精彩上演。创作疫情防控、民法典宣传等370余部法治文化作品,《守护》《守望幸福》先后获全国法院十佳微电影、全国“禁止传销公益短视频大赛”一等奖。
锡剧《玉兰花开》、乡村治理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捧回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篇弹词《大律师史良》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在法治常州的“图谱”里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出版介绍18位常州法学家的地方法学方志《新编常州法学名家》,举办常州市首届法治文化节,依托“社区天天乐”开展法治演出1800多场次,深受群众喜爱的武进法治原创歌曲、金坛法治刻纸、溧阳法治书画等法治文化产品,让百姓找到了法治的坐标。
法治红利引领——“名片”在法治实践中鲜亮
2019年7月,举办首届常州外商投资法治环境说明会,发布《常州外商投资环境法治报告》,成立涉外商事法律服务中心,法治赋能26个外资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30多亿美元,法治风景,再次刷新常州“钱景”。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凭法治而进,因法治而兴,改变的不仅是常州的“产业底色”,更是法治常州的气质。
每逢节假日,常州市非公经济法治护航中心内都是人头攒动,吸引眼球的法治印记,让市民零距离体验到法治的独特魅力。
“法治护航中心由常州市司法局与市检察院牵头,市法院、统战部、经信委、公安局、税务局、工商局等19家相关单位联合参与建设,是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也是全国首个专门为非公经济提供菜单式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平台。”常州市司法局副局长刘永介绍,护航中心精准出招,持续发力,助推“产业面孔”不断刷新。
中心设有法治教育展厅、非公经济法治功能区、护航非公经济法务研究中心和新阶层工作室。同时集法院、公安、环保、工商、税务等19家单位职能,3个专门性服务机构。组建了法治宣讲团、法律维权服务咨询团、法律专家咨询团以及法律风险大数据研判分析团等4个专业团队。
实施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十大工程,开发法治宣讲课程140门,梳理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点6类130个,研发法律服务产品十类60项,让企业享受更多“法治”红利。法治护航中心成为彰显“法治常州”气质的“新地标”。
“精准对接发力,释放法治红利,又何止法治护航中心。”刘永说。近年来,常州准确把握企业需求,坚持主动服务、延伸服务、创新服务,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深化企业法治体检、典型案例宣讲、法律风险提示等工作,发力助推营商环境“最大改善幅度”,在中国经济活跃城市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中位列前茅。
组建知识产权纠纷调处中心,2019年度企业专利申请增长34%,专利权行政执法全国地市第一名。
法治强市注入“硬核支撑”。聚焦“六稳”工作、聚力“六保”任务,常态化推进“疫情防控 法治同行”普法行动,发放普法读本285万份。组织防范非法集资宣讲400场次,推送法治信息挽回市民损失5.6亿元。
强化村(居)民普法。全市1020个村(居)实现司法行政服务站、村(社区)法律顾问、法治书屋、“法润民生”微信群四个全覆盖。
谋定而动,法治护航。为进一步擦亮法治名片,巩固提升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成果,常州专门打造“振兴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促进中心”,建成10个国家级、513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溧阳市戴埠镇,横亘在宁杭生态经济带上,该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南山竹海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竹海风景区,先后获评江苏最美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江苏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先进村。
漫步小村, 村道洁净如新,房屋错落有致,眺望农家小院,百合花迎风绽放,幽香浮动,满目葱翠,山水相映,“天堂南山”宛如一幅舒适惬意的田园画卷。
这如画的乡村美景,正是常州聚力“依法整治环境、扮靓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
“绿色小村变化大,秘诀在哪?”溧阳市戴埠镇新桥村党支部书记陈朝晖从容自信地说:归根结底得益于法治惠民红利。
法治常州舒展乡村振兴斑斓画卷。与戴埠镇“旅游明星镇”有名气的是这里孕育了“枫桥经验”的江苏样本——“百姓议事堂”,2018年捧回“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2019年获评“长三角基层依法治理十大优秀案例”。
“这是常州健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机制,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根荣介绍,“百姓议事堂”发挥政策解释、法律咨询等功能,回应群众诉求,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层”的村居治理目标。《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等多次集中报道“百姓议事堂”“和谐促进会”“社区管家”“民生茶社”等特色治理品牌。一条法治乡村建设的“常州样板”在全国叫响。
市民法治素养长一分,城市美丽增十分。在法治环境的滋养下,颜值与气质俱佳的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常乐之州,长成法治版“诗与远方”,成就了“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的新实践。
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实现法治、德治、自治同频共振。如果说溧阳“百姓议事堂”是“枫桥经验”的农村样本,那么发源于常州市钟楼区的“说事广场”就是“枫桥经验”的城市版。
锦阳花苑社区位于常州市城区。五年前,小区邻里纠纷频发。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区书记李晓婷倡导并成立“说事广场”,由律师走进广场,通过生动案例进行普法宣传,同时把小区的事交给居民评断,由于“先普法、后议事”,居民们形成共识。2019年7月底,锦阳花苑社区成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联系点。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中,常州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全省首创行政执法程序暂行规定,减少213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让权力不再“任性”,依法行政成为法治常州的鲜明烙印。如今,法律服务全覆盖,法律服务零距离,使“法治常州”的骨架更加稳固,气质更加从容。
法治惠民未有穷期,奋楫争先开启新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浩荡时代东风中,常州普法人将以梦想为岸、以法治作帆、以奋斗划桨,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继续向着“培养全民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服务常州“五大明星城建设”的目标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