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主要看上这儿既安全又干净,房租稍微比以前高一点我们也能承受。”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东村居民龚文波家的租客郭洪树开门见山地说,与改造前的脏乱差相比,现在的居住环境真的算“世外桃源”了。
通过派出所民警上门“讲条件”,房东自愿“上硬件”,龚文波家新改造的群租房有12间,每间都配备了卫生间、厨房,增设了电瓶车集中充电区和衣物晾晒区。
群租房安全管理攻坚战打响以来,常州市武进区紧扣辖区群租房面广量大隐患多的实际情况,坚持高点站位,强化底线思维,打出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样板”引领等一系列群租房安全管理“组合拳”,交出群租房规范管理和综合治理水平的“武进经验”。
6月5日,常州市群租房安全管理工作现场会在武进召开,推广武进区群租房管理先进经验。
政府主导,破解群租房“治理顽疾”
私拉乱接电线、消防通道堵塞、安全事故频发……针对群租房治理乱象,今年以来,武进区委区政府把群租房安全管理列入2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聚焦治安、消防、用电、燃气等突出安全隐患,通过“清仓见底”式摸排、“一点一策”式整改,建立起常态化、社会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全力解决群租房“治乱循环”难题,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群租房安全管理“武进答卷”。
常州市公安局武进分局作为一支安全整治行动中的“主力军”,在区委区政府的主导下,坚持“多拉手、多牵手”,推动与政法委、住建、消防、城管、供电等职能部门成立群租房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简称群管办),常态化实体化运作,负责抓好全区群租房安全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系统推进、法律指导和督查督办,确保群租房安全整治工作既分工明确、又衔接紧密地高效推进。同时各镇、街道均设立相应专班,架构出覆盖全区的“1+11”群租房工作专班推进体系,形成管理工作合力的“拳头”效应。
武进区住建部门牵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外来人口集中生活区(点)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在群租房集中区域推进电动自行车充电点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化运作,加强外来人口集中生活点或生活区规范化建设;供电部门将群租房安全管理与供电系统“私拉乱接”整治专项行动相结合,组织网格员、暂管员、社区干部、电工等共同入户,及时发现整改群租房内用电安全隐患。
此外,围绕“二房东”管理、改变房屋结构和使用性质、堵塞消防通道、私拉乱接电线、随意给电动车充电等突出隐患和显性共性问题,武进公安分局牵头建立群租房执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陆续编制《武进区群租房安全管理工作考核办法》《武进区群租房管理法律法规汇编》等指导性文件,明确“目标、隐患、责任”的三张清单,破解群租房安全规范管理中的堵点痛点难点,开展靶向攻坚,探索建立群租房租赁“准入机制”。
对症下药,建立“红黄蓝”分色管理制度
4月20日,武进公安分局南夏墅派出所社区民警吴文佳根据“群租房整治”手机APP中上传的《出租房屋安全隐患告知书》,与暂管员、社区干部、网格长、志愿者们再次对辖区沃达青年公寓进行核查,这是继前期排摸出隐患后,已得到整改后的“回头看”。
“依托全区网格信息平台系统开发运行的这个管理模块,为社区民警、网格员、暂管员在开展群租房排查整治提供了有力支撑。”吴文佳说,通过这款手机APP,全区群租房的隐患房、隐患数和隐患整改情况都一目了然,有效实现了群租房登记范围全覆盖、隐患排查全方位、整改信息全共享,推动了“警格+网格”深度融合,打通了群租房安全管理平台障碍和数据壁垒,实现了“问题清单”从“发现—整治—核查—销号”的管理系统“闭环”。
“摸排底数是群租房安全整治攻坚的前提,要用‘群防群治’破解‘群租群居’难题。”武进区群管办常务副主任、武进公安分局副局长苏建中介绍:“我们将警格和网格相融合,借助群防群治力量,做到群租房屋、房内结构、住宿人员、安全隐患‘四个见底’。”
针对排查的群租房安全问题,武进区制定出台了《群租房安全隐患整治目录和群租房安全隐患整治标准》,明确了群租房居住类、生产经营类、其他类等三大类34项隐患目录和整治标准,为集中整治开出全覆盖、常态化、立体化的摸排整治的“药方”。
在群租房安全隐患整治中,武进公安分局还实行网格平台“一房一单”管理,通过群租房动态监管机制和体现安全隐患等级的“红黄蓝”分色管理制度,录入平台的群租房即对照隐患标准,由系统对房屋自动定级,确保安全隐患信息采集和整改工作的质效。
示范引领,特色“样板间”越来越多
位于武进区牛塘镇竹园社区的鑫鑫公寓,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4层设有52户出租房、可容纳150多人居住。
“我们作为第三方公司,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加入到群租房整治行动中来,由我们公司承租运营,后期将会安装智能门锁、智能电表、智能水表和摄像头,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打造年轻人喜欢的生活、居住、乐享空间。”牛塘沃达公寓运营总监周诺介绍,这里原来是一个大仓库,后被改为群租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如今,经过改造后,整个公寓环境整洁、秩序井然,并配有电动车集中充电区,吸引了很多新市民入住。
在“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社会参与”的思路指导下,武进公安分局联合多个部门在雪堰镇、牛塘镇、南夏墅等地重点打造多个群租房整治“样板区”。
73岁的龚保善是土生土长的雪堰人。自去年12月底,雪堰派出所社区民警韦广帆上门给他分析利弊,提出群租房安全租凭所必备的条件后,龚保善积极参与,自筹资金,耗时3个半月,将自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的老旧房屋改造成装修简约、设施齐全、价格适中、隐患清零的12间“民宿”,目前已全部出租。
“这种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引导个人或企业等社会经营主体参与群租房整改工作和经营活动,既维护了房东群众的利益,又保障了外来租客的安全,更加盘活了合法群租房的资源。”民警韦广帆介绍。
武进高新区东庄社区杨家圩1号群租房的前身是一色织面料厂,占地1千多平,为集体土地,被改建成出租房后,电动车乱停、杂物乱堆、电线私拉乱接、消防通道堵塞等安全隐患突出。如今,在法院、住建、公安、城管、消防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不仅设置了电瓶车集中充电区,还在每层居住区域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处都配备了应急照明灯、疏散指示标志和消防灭火器。
根据制定出台的《武进区群租房安全隐患整治目录和群租房安全隐患整治标准》中的34项隐患目录和整治标准,武进区积极打造了一批类型丰富、规模适中、多种标准的群租房整改镇级示范点,供群租房业主参考借鉴,全区明确建立的17个群租房整治镇级示范点整改工作均初见成效。
“我们对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扰乱秩序、阻碍执行公务、拒不改正安全隐患等行为做到执法零容忍,综合运用行政执法手段,铁腕推进。”雪堰派出所所长莫春晓说,通过严管严控、市场准入,促进群租房业主履实安全主体责任,形成“谁收益、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模式,源头上遏制了群租房问题隐患反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