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
2020年12月1日,《大运河(苏州段)保护司法协作协议》签约落地。司法守护古城之韵,迎来高光时刻。在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牵头协调下,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流经及沿线的苏州市姑苏区法院、吴江区法院、吴中区法院、虎丘区法院、相城区法院、工业园区法院等6家苏州基层法院共建审执协作机制,共筑大运河保护司法屏障。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近年来,苏州市两级法院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凝聚合力,为保护苏州历史文化遗产贡献司法力量。
延续历史文脉 韩氏祠墓行政公益诉讼案落槌
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与苏州渊源颇深。韩世忠及其4位夫人的合葬墓,就在苏州市西南郊灵岩山西麓。该墓的神道碑有“天下第一碑”之誉。神道碑、合葬墓冢,以及韩蕲王祠并称“韩氏祠墓三景”。
韩氏祠墓这处历史文化遗址,本应得到妥善保护,然而近年来却残败、落寞,且被私人盆景园占地使用十余年。2019年年底,检察机关向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墓区主要由墓冢、神道碑、韩蕲王祠三部分组成。早在1956年10月,韩世忠墓、神道碑就被确定为江苏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于1995年被确定为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周宏介绍,2004到2005年间,当时的木渎镇文化站把韩蕲王祠后院空地,出租给朱某经营盆景园。随后,朱某对土地进行了平整,且未经批准,对部分地面进行了固化,建设了道路,挖掘了水井,还搭建了简易办公用房和鸽子房。2009年,韩世忠墓、神道碑由吴中区文物局接管。朱某自此未再交纳租金,但也没有搬离。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吴中法院审理后认为,韩蕲王祠后院,被违法行为人长期占用并违法进行工程建设和挖掘,既破坏了文物的原有风貌,也妨碍了韩世忠墓、神道碑的整体修缮工程,导致韩世忠墓、神道碑长期无法对社会大众开放,失去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应有作用。被告行政部门未依法履行查处职责,导致违法行为状态延续至今,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法院依法判决,责令被告行政部门切实履行文物保护监管职责。
判决生效后,被告行政部门启动对韩蕲王祠后院违建调查处置工作,通过拆除违建等措施,恢复了韩蕲王祠的整体原貌。目前,该墓园修复整治工作程序已启动,修复方案也在积极敲定过程中,修缮工程有望2021年3月开工,位于灵岩山麓的韩氏祠墓恢复可期。
近年来,针对涉苏州历史文化遗产类纠纷案件,苏州两级法院进一步推动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和实质性化解争议机制,形成社会合力,实现调解、裁决、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和相互协调,主动依靠党委和有关部门,尽量实质性化解纠纷。
针对检察机关提起的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全市法院依法从快审理,同时加强与检察院、被诉行政机关沟通协调和联动,督促行政机关积极纠正违法行为或履行法定职责,从而使被损害的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尽快得到修复。
擦亮古城名片 延伸司法职能护佑名街名园
作为大运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所在的姑苏古城,传承着2500多年历史,辖区内有8处园林和5处大运河核心点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有106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更是不胜枚举。为此,姑苏法院成立古城保护司法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业审判团队审理涉及古城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刑事、民事、行政一审案件。特别是针对涉及园林、工艺美术、建筑、桑蚕丝绸、大运河等十一大系列历史文化保护类案件,专门开辟快立、快审、快执绿色通道。
作为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随着游客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商家入驻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出现个别承租人业态与整个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格格不入的问题,街区管理方多次通过诉讼形式要求承租人搬离。针对上述案件,姑苏法院根据利益衡平原则提供最优方案,目前已快速审执结11起涉平江路非法转租及擅自改变经营业态引发的房屋租赁纠纷案件,确保历史街区风貌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恢复。
2018年至今,姑苏法院共新收涉古城保护案件60件,审结52件。案件类型涵盖刑事、民商、行政和执行等各个审判执行领域,包括涉平江路、山塘街、盘门等名街、名园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涉加盟连锁老字号纠纷的民商案件,涉景区内文保建筑的执行案件、历史街区房屋拆迁的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等。法院依法快审快结,确保历史文化遗产、景点及关联产品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维护。同时,法院密切关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质升级中租赁纠纷增多的新情况,以利益衡平为原则制定案件审结的最优方案,灵活运用劝导、调解、教育、曝光、查封、冻结、拘留等审执措施,妥善化解纠纷。此外,法院与古城保护相关的市级行政机关,就涉古城保护的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开展业务研讨和送法进机关活动,进一步形成保护合力。
提升非遗活力 知产保护助推苏绣产业升级
“如果我用的底稿是徐悲鸿的《八骏图》,算不算侵权?”“画家的画作,到底要过多久,我们才可以免费使用?”“人家临摹我的获奖刺绣作品,算不算侵权?”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仍能看到“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的画面,但由于历史原因及创作局限,很多绣娘的作品底稿并非原创,知识产权纠纷严重影响了当地刺绣行业的发展。
对此,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以案件审理为契机,一面向被告绣娘传播著作权利保护观念,一面争取原告同意将其作品有偿授权给绣娘作为底稿使用,从而使大量此类案件通过调解方式得到妥善解决。自2018年以来,虎丘法院共审理涉苏绣的知识产权案件8件,涉苏绣的追索劳动报酬、买卖合同案件26件,并执结涉绣娘的追索劳动报酬执行案件35件。
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看来,刺绣行业要发展,首先要解决好两个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如何避免自己的刺绣作品侵犯别人画作的知识产权;另一个是自己的刺绣作品,如何防止被别人侵权。“这两个问题解决不了,刺绣从业人员就无法放开手去做。”
为此,虎丘法院建立起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与区工商局、区知识产权局、行业协会等部门单位实现信息共享;法官定期来到镇湖绣品街、东渚百匠街宣传典型案例;在审理案件时邀请专家教授、审判专家共同把脉苏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版权问题;协助镇湖刺绣协会成功申请镇湖刺绣集体商标与地理标志,并申报外观专利近百项,有效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传统工艺健康发展撑起“司法保护伞”。通过司法助力,镇湖绣娘实现了从知识产权侵权者,向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华丽转身。
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苏州知识产权法庭庭长王燕仓说,千年的历史沉淀让苏州独具深厚韵味。在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程中,司法将在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品质提升、民生福祉增进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加大探索力度,努力形成“苏州法院经验”和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不断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和法治意识,凝聚保护生态、人文之美的社会共识,使苏州焕发出新的古城风韵和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