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看守所民警王加成在监区阻击疫情封闭执勤岗位上,收到了淮安市公安局为他颁发的连续从事公安监管工作20年荣誉纪念章。
从2月1日起,为阻击疫情,淮安区看守所执行封闭管理,全所民警进驻监区封闭执勤。在这支队伍中,就有已经52岁的老监管民警王加成,他1996年开始从事公安监管工作,曾经是一名尿毒症患者,2001年做了肾移植手术,自此每天两顿、每次要吃8种药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免疫抑制剂,这种药每12个小时服用一次。
我是共产党员,必须参战
1月31日,在家轮休的王加成接到淮安区看守所所长龚旭东的电话,得知为了疫情防控需要,淮安区看守所从2月1日开始执行封闭管理,考虑到王加成的身体情况,龚旭东建议他不参与封闭管理执勤。王加成深知,封闭管理意味着与外界隔离,吃住在监区,生活会有很多不便。然而,他还是主动请战:“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老监管,我必须参战,会克服一切困难,绝对不拖后腿!”
为了做好监区封闭管理期间的疫情阻击,淮安区看守所对值班勤务进行了科学调整,将警力划分为监区工作组、隔离观察组、居家隔离组,确保每组有11名警力,而王加成就在第一梯队,作为首支进驻封闭监区开展工作的力量。封闭15天,对于一般人来说,或许是一眨眼的功夫,然而,对于王加成来说,却是巨大的挑战。
在封闭管理期间,王加成主动承担监区巡视和配合监室管教民警开展工作,在药物的支撑下,每天累计工作达到13小时以上,累了就歇会儿,然后又继续投入工作。在监所7公里的监区巡视路上,在15个监室之间,他走出了一名老共产党员、一名老监管民警的忠诚和担当。
我是学医出身,我能挺住
由于1月31日接到通知,2月1日就到所封闭,他走得急,药没带够,2月4日上午,王加成的妻子骑车来到淮安区看守所门口,为他送来了药物,嘱咐他要多休息,注意身体健康。
隔着监区封闭的大门,面对心疼的妻子,王加成说:“你放心,我肯定会注意自己的健康,只要我身体扛得住,我就必须坚守岗位,这是我的职责。”
1995年,还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王加成,因为工作需要调入淮安区看守所,成为一名监所医生,1996年加入公安队伍。在同事眼里,王加成精湛的医务水平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成为在押人员身体健康的“压舱石”。
23年来,王加成对在押人员身体健康预警达上千例,有效消除了监所安全隐患。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中,作为一名掌握医学知识的监管民警,王加成更明白病毒传染的危害。“我学过医,懂得多一些,监区疫情传播的风险也就会少一些。”在疫情防控中,有了王加成的提醒和指导,同事们心里踏实了很多。
我的命是组织给的,不能退缩!
1999年,在体检中,王加成被医生告知肾功能不全,而仅仅过了不到两年,2000年底,发展为尿毒症晚期,需要进行肾移植手术。
对于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来说,10多万的手术费无疑是一座沉重的大山。而每周的两次透析,也给王加成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在病痛的折磨和巨额的手术费面前,王加成感到了绝望。那一年,女儿才5岁,他不想就这样撒手人寰,还要为女儿穿上嫁衣。
在得知情况后,淮安市公安分局党委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决定为王加成预支5万元工资,同时在全局范围内募集捐款3万余元,帮助他战胜病魔,度过难关。
2001年4月17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躺在手术台上的王加成,迎来了重生。然而,术后需要大量的服用药物,每年近10万元的费用,对于王加成来说,犹如雪上加霜。
在江苏省公安厅的从优待警举措中,大病救助给王加成送来了希望,解决了连续三年的用药资金困难。
换肾20年,维持王加成生命机体运转的是那些难吃而又不得不吃的抗排斥药物,他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危险。
王加成说:“20年前,因为组织的关怀,挽救了我的生命,当前,正处于阻击疫情关键时期,当国家和组织需要的时候,我没有理由退缩。”
作者:赵家新 沈爱华 李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