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11日,除禄口等高中风险区,全区第三次至第六次(含身份证照片比对)核酸检测共采集6352826条数据,将这些数据与网格化社会治理系统人口数以及公安分局人口数据库进行比对,江宁区4轮检测的有效人数达230多万,助力了全区疫情防控精准施策。”这是8月13日,记者从南京市江宁区综治中心获悉的一组数据。
自7月20日禄口国际机场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江宁依托区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充分激活和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综合效能,依靠大数据精准导航,网格化立体防控,“铁脚板”沉入一线,与病毒赛跑、与疫情较量,守严守牢疫情防控的关键防线。
大数据科技助力“战疫情”
8月8日,麒麟街道泉水社区网格员王梦菲,收到一条区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推送的网格中居民王某经过扬州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核查信息。她立即电话联系王某,确认其行程史后,立刻上报街道防控指挥部。指挥部随即组织1名街道干部、1名社区网格员、1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1名基层民警、1名志愿者组成的“五包一”保障组来到王某家,对其实行居家隔离管控,并送达了居家隔离告知书。
利用大数据手段分析摸排涉疫重点人群,是遏制疫情输入和传播的第一道关口。据了解,江宁区2018年建设的区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全面整合了网格化治理、大数据应用、网格云服务、部门联动处置、平安稳定预警、雪亮工程、智慧小区7个应用模块,实现对网格队伍的指挥调度、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协调联动、各类视频监控资源的联网应用、社会治理类事件的流转处置,已成为支撑江宁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中枢大脑。
面对突发的疫情,江宁深挖网格化社会治理大数据优势,开展数据研判,让大数据助力“抗疫”,有效提升疫情防控排查精准性、时效性。
江宁区人口基数大,他们通过精准比对、精准覆盖、精准核查、精准推送开展智能抗疫。7月29日至8月9日,区智能抗疫小组通过智能防疫平台,完成6套场景话术外呼,覆盖56362人次。其中,智能外呼覆盖密接人员3201人,询问其入住隔离点情况;覆盖黄码人员17903人,告知黄码转绿码流程和要求;覆盖封闭小区人员7005人,进行健康监测和人文关怀;覆盖中高风险来江宁人员1487人,对其行程进行核实;覆盖群众26766人,询问核酸检测情况。同时,完成4套短信发送,发送短信4983550条。智能短信覆盖黄码人群96202人,发送短信384804条,通知进行黄码转绿码登记;覆盖群众1752130人次,发送短信4598746条,告知核酸检测时间和地点,以及多轮检测的必要性。
“疫情发生的短短几天时间,我区‘江小格’群的人数从33.6万一下子就提升到39.6万,老百姓争先恐后进群,大事小事群里咨询或求助,不仅止住了谣言,还抚平了居民紧张的情绪。”区委政法委网格化社会治理科科长王长勇说,“仅8月1日至11日,‘江小格’微信群发布信息共计73.4757万条,平均每天6万多条。”
网格化联防联控“齐发力”
从7月21日下午,麒麟街道晨光社区网格员薛皓然就开始了他的争分夺秒“扫楼”工作,确保全员核酸检测“应检尽检”。他带领核酸检测医护人员上门,为辖区内行动不便老年人、残疾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开展核酸检测样本采集服务。至第六轮全民核酸检测结束时,薛皓然协助医护人员完成上门采集157家、169人,不折不扣地完成全员核酸检测的目标。东郊小镇十街区3栋的张爷爷在六轮采样结束后,更是亲切地称呼薛皓然为“小然儿”,对着他一个劲地竖大拇指。
“网格通是我们网格员的‘得力助手’,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系统会及时把重要人员信息推送给相应网格的网格员,不仅省时省力,还让我们疫情防控工作更加精准、高效。”薛皓然说道。
江宁1916名网格员作为抗击疫情的主力军,他们迈开“铁脚板”深入一线,织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把“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落到实处。
网格员们广泛进行宣传、全面加强防控,充分发挥自身“人熟地熟”的优势。他们联合社区、物业、楼栋长(单元长)对辖区内居民、外来人口进行地毯式、滚动式排查,做好走访摸排、登记车辆信息、掌握人员动向、避免人群聚集、入户测量体温……准确掌握网格内流动人员去向、身体状况等动态信息,并及时上报,真正做到走访排查“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铁脚板”跑出为民“加速度”,确保每一位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从7月26日到8月10日,34岁的东山街道骆村社区网格员潘莹已连续16天奋战在封控管理小区——天琪福苑的一线。考虑到她家中还有一名幼儿,领导曾建议她在外围工作,但她毅然决然地说:“我必须进去,这是我管理的小区,没有人比我更了解里面的居民!”
沉一线精准高效“送服务”
8月6日,江宁区委政法委干部、政法网格员江园媛再次来到确诊病例而被封闭的淳化街道恒安嘉园东门,开展疫情防控和服务群众工作。她配合社区做好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的消杀、分拣和运送,并向隔离居民宣传防疫政策,电话安抚部分居民的紧张情绪,动员居民配合社区的防疫工作。
封闭楼栋,不封闭服务;封闭小区,不封闭温暖。这是江宁疫情期间对百姓的最真切的告白与写实。
每个封控社区的网格员都动了起来,想方设法为居家观察人员的生活提供竭尽所能的帮助。禄口街道白云路社区网格员章苏宁为群众更换煤气、永兴社区网格员陈涛和夏信富为辖区居民送生活物资、尚洪社区网格员杨欣欣变身“药品代购小能手”,现在很多药品信息她都能熟记在心,有时候看一眼就知道哪家药房能买到,哪种药品需要申请。
个别居民居家隔离以后,出现了情绪波动。广大社区书记、网格员、下沉一线的机关党员干部、政法干警及时变身“心理治疗师”“政策宣传员”“卫生消毒员”等多个角色,用行动践行爱心,帮助社区居民顺利渡过隔离期。
8月12日上午,禄口街道陶东社区网格员李力在上门为居家隔离人员发放居家医学告知书时,手机突然收到一笔“大额转账”,一看是居住在陶东社区百合苑11幢的00后大学生陆文枢转过来的。她在转账时写道:将上学期奖学金1200元捐出用于抗疫。
原来,在外读大学的陆文枢7月12日经过禄口机场,她到家后,立即向社区报备自己的行程史,配合社区做好居家隔离观察。“考虑到她还是一名学生,我联系到其父亲——一名冲锋在一线的党员志愿者。他说:‘她已经成年,不要询问我意见,自己事自己做主,她有这样的思想觉悟,我为她感到骄傲!’”李力告诉记者。
“每个人虽然只是平凡的微光,但却能够汇聚起光芒万丈!”平安志愿者、居民志愿者、巾帼志愿者、文明志愿者、居民群众迅速聚拢在党的旗帜下,发挥各自优势,睦邻相助,在社区疫情防控战场上做着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