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与自由贸易片区双重区位优势下,苏州工业园区法院紧盯优化营商环境四项任务,着力做好金融审判机制创新,深化最严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突出破产程序对全要素的盘活,推动区域高效率、高质量发展。在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成立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苏州工业园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赵新华表示,该院将以自贸区“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自贸区发展贡献司法力量。
打造金融审判“快车道”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金融高地的蓬勃发展致使金融纠纷数量增长迅猛,涉诉资金挤占优质金融资源。金融审判庭庭长郭路介绍,该院涉金融机构的批量案件呈现出案情类似、事实清楚简单、一方当事人相同的特点,通过审判要素的提取、让当事人提前填写要素表、围绕要素开展极简庭审、集中开庭,每个案件庭审最快仅需5分钟,基本做到一庭闭庭、当庭宣判。要素式文书一键生成进一步加快了文书制作的进程,在保障公正的前提下使金融案件审理驶入“快车道”,进一步释放辖区金融活力。
今年2月下旬,法院深化金融信息的前端融合,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支撑推出全省首个“金融纠纷一体化办案平台”,进一步打造链上金融审判体系。作为第一位使用该系统的法官,方瑜印象深刻。进入平台的第一批案件中有10个案件都涉及某家银行旗下的一款消费贷产品。银行代理律师通过一体化平台,把10个案件的证据材料、起诉状等进行了批量上传,进行了批量化立案申请。在接到申请的当天,该院就完成了立案。由于这10个案件事实清晰、原告是同一家银行,10位被告除了借款额度、期限有所不同外,其他情况都类似,于是法院通过平台进行了庭审批量排期,系统把传票、诉状等材料进行一键电子送达。10个案件于开庭当天下午进行要素式审理,其中7个被告缺席审理的案件在半小时内完成联合审理。与过去动辄两三个月甚至超百天的审理周期相比,一体化办案平台大大节约了人力运作的时间成本,提升了金融案件的审理质效。据统计,该平台上线4个月以来共审结549件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从98天缩减为48天,简易程序适用率达100%。
构建破产办理“连心桥”
全力做好破产审判工作,助力企业重获新生。苏州工业园区法院落实“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要求,配合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通过科学甄别、精准施策,积极运用破产和解、预重整制度,高效清理债权债务关系,化解企业经营危机,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苏州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系经国有企业整体改制而来的企业,受国家经济结构性改革、大额对外担保等因素,陷入资金困境。受理破产后,鉴于苏州电气名下有多项专利、CCC认证等无形资产,转制老员工再就业困难等,苏州工业园区法院在充分了解各方诉求,全面掌握其资产负债情况后,确定了和解的处置思路。2019年6月28日,债权人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了和解协议,7月25日,裁定认可该和解协议并终止和解程序,之后该企业进入正常经营运转。该案被评为2018年度全省破产典型案例。
时隔近两年,承办法官回访苏州电气时,意气风发的“小”何总称,苏州电气进入破产后,他应父亲要求回国,临危受命,扛起挽救老牌企业的大旗。成功和解后,企业搬迁至新场地,保留原有职工,精简管理人员,补充销售人员,整合生产线,细分市场领域,找准市场定位,目前企业已经进入稳定经营状态。苏州电气的老职工说,他们对苏州电气感情深厚,与企业共患难后,职工们干劲十足,企业目前已挂牌生产基地,明确发展方向,三大类产品齐头并进。
对于国华科技有限公司,也许大家知之不多,但若提起深受喜爱的“清平乐”系列盲盒,也许你就不再陌生,你手上的盲盒,就来自这家重整成功的企业。2020年1月19日,苏州工业园区法院根据国华科技主要债权人、意向投资人、债务人及出资人的一致申请,对本案预重整进行立案登记,并根据推荐指定临时管理人。预重整期间,各方制定自治规则,并表决通过预重整方案。2020年3月23日转入重整程序,债权人会议各表决组全票同意通过了重整计划草案。2020年5月7日,苏州工业园区法院裁定批准了重整计划,终止重整程序。
该企业在引入投资人后转战文创市场,进入了高速成长阶段。在对国华科技公司的回访中,管理人称国华科技重整中,最大的特点是“效果”和“意思自治”。重整程序历时仅45天,实现了担保债权和职工债权100%清偿,普通债权清偿率从0.23%提高至19.32%;自治规则的制定,彰显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精神。该案通过重整节省的高额税费也让各方受益。
完善多元解纷“牢屏障”
为谋好多元解纷“一盘棋”,提升纠纷化解的速度,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得到实现,苏州工业园区法院积极构建诉源共治联动解纷体系,搭建了非诉中心调解室、家和幸福驿站、价格争议调解室、律师调解、道交一体化、金融纠纷调解工作室、知识产权协同调解中心等多个平台,实现案件繁简分流,诉讼与非诉讼有效对接,有效降低企业解纷成本。
今年5月初,首例金融多元化解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在苏州工业园区法院“金融纠纷调解工作室”进行。太仓某企业因一张银行承兑汇票遗失,且该汇票已超过两年权利期,又即将超过三年诉讼时效,无法实现票据权利,便将银行和出票人一同告上了法庭,并要求法院尽快处理。苏州工业园区法院接到此案后,将案件引流至“金融纠纷调解工作室”。当日,调解员即组织双方调解,在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的推动和调解员的协助下,促使三方当事人当场签署人民调解协议书,并经法院司法确认。至此,银行与企业纠纷有效化解,握手言和。
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为当事人提供更加高效、公正的纠纷化解方案,苏州工业园区法院在涉及价格鉴定的案件中引入专家调解,设立了苏州市首个价格争议调解站,运行以来共为当事人节省鉴定成本30余万元,缩短诉讼时间1700余天,国家发改委、司法部、最高法院两次到院调研推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