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濒临破产不是“一破了之”,而是注重效果;企业陷入危困不是“被动办案”,而是全力挽救……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变化,淮安市政法系统在化解重大涉企债务纠纷、清理“僵尸企业”、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帮助企业破题解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连续多年开展“法治护航实体经济行动”,不断优化创新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更加精准有效地分企忧、解企困、护企安,为全市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
腾笼换鸟助危困企业重焕生机
某汽车公司是淮安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的生产专用车和专用车零部件产品的企业,因原企业投资人投资失败、资金链断裂,导致全面停产,引发诉讼案件112件,涉案资金5000余万元。多名债权人到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受理案件后,开发区法院高度重视,一把手院长担任该案审判长,多次到公司现场调研察看,结合企业初步资产负债情况、债权人会议召开情况,深入了解该汽车公司经营情况和资产状况。通过综合研判、分析识别,认为该汽车公司具有专用汽车生产资质,现有厂房车间、土地等基础设施,具备生产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物流成本较低,如能正常生产,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具备挽救价值和再生可能。为此,法院主动与地方政府联系,充分发挥法院审理、政府平台招商推广两个优势,按照“破产审理、租赁经营”同步进行的方案,引入同行业对该公司进行司法重整,成功推动项目嫁接投产。新公司还将根据经营状况扩大投资规模,预计总投资3.8亿元,年产值将达10亿元以上。至此,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被成功挽救。
该汽车公司破产重组、转型升级是淮安市政法机关挽救危困企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淮安市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和改革创新并重,注重破产重整、强化企业救治,促进有价值企业焕发新生。
注重市场化导向。积极推动有价值的危困企业再生,完善破产企业挽救和再生可能识别机制,制定7类12项企业重整判断标准,充分运用债务减免延期、资产业务重组、引入第三方投资者等方式,先后对21家民营企业实施破产出清或重组,盘活资产2.74亿元,激活闲置土地资源29.81万平方米。
实行均衡化保护。积极构建合法有序的利益衡平机制,依法处理好职工工资、国家税收、担保债权、普通债权的实现顺序和实现方式,审慎维护各方特别是职工方等弱势群体利益,先后协调清理债务17.33亿元,清偿债权5.44亿元,其中清偿职工债权5544.06万元,妥善安置职工4791人。
坚持协同化推进。完善破产民营企业处置工作府院联席会议等13项制度,出台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衔接、执行案件移送破产审查等5项措施,着力构建党委领导下的政府和法院统一协调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着力构建党委领导下的统一协调工作机制。2016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受理企业破产案件175件,审结100件。
法律问诊为企业经营纾难解困
近年来,市委政法委牵头实施法治护航实体经济发展行动,制定《政法机关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工作的意见》,组织政法机关定期为各类企业提供“问诊式”法律服务。通过定期走访回访,为企业“法律体检”,努力把企业发展的各类风险识于未萌、消于未发。
江苏涟水制药有限公司建于1958年,是涟水县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该县的纳税大户,因为承担担保债务连带偿还责任无法按期偿还,企业陷入困境。涟水县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考虑到一旦停产将造成其多项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证书被吊销,最终决定准予企业继续经营,有力促进企业破产和解、实现生产扭亏为盈。 在企业恢复正常经营后,涟水法院定期回访,为企业“把脉”,听取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情况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企业提出的有关劳动争议中违规解雇、社保缴纳、经济补偿金、经济赔偿金等问题一一给予解答,力求祛除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法律“疑难杂症”。企业相关负责人对法院此次回访表示感谢。
“在县委、县法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企业在清算期间没有停产,2018年度纳税660万元,员工安置问题已经全部解决,同时,生产、销售正在逐步优化中,目前企业无负债。建造药品研发中心的计划正在实施当中,今年公司目标纳税金额要达到1000万元。”涟水制药公司执行董事贾晓光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全市政法系统聚焦涉众型经济犯罪等重点领域,聚焦企业兼并重组、破产倒闭等重点环节,聚焦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逐一梳理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和潜在风险,通过司法建议书、检察建议书、法律顾问意见书等形式,提前预警提示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风险防范。市司法局积极放大“律企同行”品牌效应,选派优秀律师组建律师顾问团,定期为企业开展“法律体检”,开出法律处方,实施精准服务,累计帮助企业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4.6亿元。
主动作为为企业发展添能助力
2018年9月,开发区公安分局民警在走访企业时了解到,辖区民营企业贵和商贸经营遇到困难,资金周转不灵,企业濒临破产,800多名工人面临失业。经过20多天的工作,派出所发现辖区日资企业华鼎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现有的生产能力满足不了逐年上升的市场需求,有扩大经营的必要。派出所向双方企业负责人阐述了携手合作的可能性、重点性,经过连续两个多月的奔走沟通,终于促成两家企业的深度合作。
近年来,全市政法机关从企业需求入手、从存在问题出发,主动作为,精准服务,助推全市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努力以政法干警的辛苦指数提升广大企业主和投资客商的安全幸福指数。
开启“直通车”,让服务保障更高效。开展“零距离”服务实体经济活动,建立常态化“双联助企”制度,推动政法机关班子成员联系重点企业,政法干警和法律工作者联系小微企业,全力助推企业发展。建立开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优先受理、办理、审理、执行各类涉及实体经济的民商事案件。对进入程序的涉企案件,公开办案主体、程序和时限,杜绝“办而不结、久拖不决”现象,减少企业和其它市场主体的诉累,帮助企业及时维护合法权益。
织密“防护网”,让发展环境更优化。市检察院出台《关于全面充分履行检察职能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连续共同开展“服务非公经济、护航淮商崛起”、“检察助企”等重点项目,实行项目化运作,持续着力加强服务民营经济常态长效。全市各级政法机关充分履行打击职能,强化科技应用,织密防范网络,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
铺设“缓冲带”,让各方关系更和谐。结合各种挂钩帮扶、大走访等活动,帮助企业排查化解内部矛盾纠纷,及时稳妥处理因拆迁、改制、环境污染、劳动争议等引发的涉企矛盾。联合市工商联建立“非公企业”诉调对接机制,支持、协助各级工商联和商会建立14个行业调解组织,综合运用各种调解方式和手段,把各类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着力打造稳定的投资创业环境、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健康的产业发展环境、高效的司法服务环境,助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