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发言摘登(二)
2025-08-25 09:31:00  来源:“江苏政法”微信公众号

锚定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目标

努力建设高水平平安苏州

中共苏州市委政法委员会

苏州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落实中央、省关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决策部署,高位统筹、夯实基础、注重实战,目前,10个县级市(区)中,5个已全面完成规范化建设任务,5个基本完成(原因是等待正科批复或改扩建)。

一、聚焦高位统筹,强化示范带动。一是坚持书记负总责。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两次实地调研,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开展“家家到”调研,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与各县级市(区)党委书记一一座谈提醒,逐个指导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所有县级市(区)政法委书记对所辖镇(街道)综治中心均一个不漏地进行现场指导检查;组织全市100个镇(街道)党委书记参加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同步提速镇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进度。二是坚持高标准推进。制定综治中心机构职能调整意见、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重点、镇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引等制度文件,指导常熟市、相城区、七都镇、元和街道等县、镇两级综治中心作为高标准示范样板,整体带动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水平提升。三是坚持信息化支撑。试上线市域一体的综治中心信息化平台二期,汇聚非警务矛盾纠纷、重点群体和“12345”群众诉求等数据,开发智能研判分析和指令流转模块,完善线上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闭环流程。

二、聚焦规范建设,做实多元调解。一是构筑规范化建设体系。全市十个板块综治中心计划建成政法委下属正科级事业单位,目前已全面建成的5家均是正科级。除太仓市、吴中区为新建场所项目外,其他板块均按照要求完成“三大功能区” 设置改造,常驻部门入驻和人民来访接待中心整建制进驻。二是构建立体化调解模式。聚焦全市矛盾纠纷特点,增设婚姻家事、物业纠纷、劳动人事、新业态劳资纠纷等专项调解工作室,推广在家事庭审中引入心理咨询师旁听协作机制。今年以来,进驻综治中心的31家商事调解组织已受理各类纠纷6.9万件。建立市县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库,创新巡回调解制度,全市6名全国模范调解员、97名二级以上调解员纳入各地巡回调解小组,参与重大矛盾纠纷下沉调解。同时,吸纳公证、工伤认定、保险机构、慈善救助等专业机构入驻,拓宽多元解纷实施路径。三是构设全链条解纷路线。不断完善登记受理、分类流转、督办落实、全程跟踪等机制流程,形成“非诉先行、调解优先”工作格局。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共受理群众诉求15.36万件,办结率95.6%。

三、聚焦实战实效,织密防控体系。一是系统分析风险隐患。建立联合研判机制,由政法委(综治中心)牵头,联动公安、网信、信访等核心部门,严格落实“日报告、周研判、月调度”等制度,实战运行合成处置、网络舆情闭环管理等工作机制,加强风险隐患趋势性研判,并督促相关部门板块快速处置。二是定向突破治理顽疾。建立消费纠纷联动化解服务站点,成立建材家装、大闸蟹、汽车消费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太仓市制定全省首个《汽车消费纠纷人民调解规范》地方标准,今年以来共调处汽车消费纠纷2173件,调处成功率92.5%。三是精密筑牢管服防线。聚焦“三失一偏”、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群体,建立健全“535”特定人群服务管理机制。针对公安110接处警中久调未决的容易引发“民转刑”命案的矛盾纠纷,推行公安首接调处、综治中心联调联处、属事部门跟进干预机制。

聚合资源强基础 创新机制增动能

着力打造协同高效的基层治理工作平台

中共淮安市委政法委员会

今年以来,淮安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提升治理效能、促进长治久安的重要抓手,锚定“五有”“五个规范化”目标,以县级中心为重点,因地制宜、整体联动、建用并举,全力打造协同高效的基层治理工作平台。目前,市级和7个县区综治中心均完成主牌名批复、明确正科级建制、归口政法委管理、投入实战化运行,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97.2%,法院新收民事一审案件增幅处于全省低位。

一、突出政治引领,全方位凝聚力量。一是高位统筹定方向。淮安市委高度重视综治中心建设,将其纳入年度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和高质量发展考核内容,主要领导两次实地调研县镇综治中心,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入县级中心开展现场研学;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相关部门配合落实建设任务,确保实战效能充分释放。二是认真施策绘蓝图。对照中央政法委要求和省里实施意见,结合淮安实际,出台全市建设方案、运行指引、评价要点等配套文件。加强分类指导,对4个市辖区、3个涉农县和3个功能园区,围绕经济体量、常住人口、信访数、矛盾纠纷数等指标,细化建设标准、推进步骤及时间节点。三是严密组织抢进度。认真履行市委政法委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职能,组织县区政法委书记以“家家到”形式,对7个县级中心逐一实地观摩、过堂点评,引导各地加压奋进、取长补短。成立建设专班,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分批次开展中心工作人员、调解员、网格员能力素质专题培训,运用综合评估、专项督导、集中约谈等方式督办建设进度,保障建设任务落地见效。

二、突出目标引领,全要素达标规范。一是建强实体化阵地。立足业务承载和实战需求,推动4个县区完成场地改造,7个县区中心选址均紧邻行政中心、交通相对便利、平均面积3000平方米。坚持“应进必进、能进则进”,实现政法综治力量全域覆盖,全市县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全部整建制进驻,引入常驻轮驻部门27家、行业性专业性社会组织21个、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28个。二是健全闭环式机制。按照便民化、法治化要求,优化场所动线设计,实现诉讼、信访服务区域后移、功能后置。建立“前台受理-后台流转-闭环处置”工作模式,明确受理登记、分流交办、跟踪督办、反馈回访等关键节点的责任主体与时 限要求。健全党委政法委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安排专职副书记牵头主抓中心管理,形成“政法主导、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工作格局。三是注重信息化支撑。升级建设全市综治信息化平台,开发登记查询、研判分析、监测预警等核心功能模块,全面铺开应用登记受理端口。打通综治平台与110情指中心数据共享通道,推进与12345热线、阳光信访等平台互联互通,分级建成矛盾纠纷动态数据库,汇聚信息6万余条,涵盖8类重点纠纷、5类重点人群情况,为基层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三、突出实战引领,全领域除险护安。一是重点做实矛盾纠纷调解。深入实施“精网微格”效能提升专项行动,建立网格员常态化排查与重点地区、领域、时段重点排查相结合的纠纷排查机制,发现上报矛盾纠纷线索1.5万条。贯彻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路线图”,落实调解优先原则,积极推行民事速裁程序,形成“调解+司法确认+速裁”一体化解纷机制。正确处理化解矛盾和开展救济的关系,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二是协同抓牢治安风险防范。推广“社区110”融合共治模式,壮大“淮上义警”队伍,探索实施积分激励机制,协同开展治安巡逻、矛盾化解、案件预防等辅助性警务活动。积极融入“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加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对象、“三失一偏”人员等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每日收集梳理相关情况,配合落实教育稳控措施。三是联动深化法治氛围营造。加大综治中心集中宣传,制作发布图文版中心办事指南。参与推进第二批法治薄弱村(社区)排查整治,整合“三官一律”“五老”人员、“法律明白人”等力量,组织综治中心“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系列行动,开展普法宣讲、法律咨询、慰问帮扶等活动,推动淮安和合文化融入治理实践、涵养法治新风。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