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法院:弘扬“常州三杰”精神 红色基因生生不息
2021-12-02 08:49:00  来源:江苏学习强国平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里,无数有志之士如旭日初升,如雄鹰展翅,投身革命运动,传播进步思想,唤醒民族意识,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不朽的精神照亮了更多革命者前行的方向,激荡出一个崭新的中国。 

  恽代英——为理想之国愿化作磷火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20世纪初,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就大量阅读新思潮书籍的常州青年恽代英,在革命道路上,始终坚守着共产党人的忠贞气节,就任过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参与领导了五卅运动、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主编《红旗》杂志唤醒一整代中国人。 

  不幸被捕后,面对敌人凶残的严刑逼问,面对蛇虫鼠蚁的恶劣环境,他始终坚信:“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在监狱这样的特殊战场上,在生死面前,依然要经受得起考验。我们走过令人难以设想的崎岖道路,我们吃尽了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代则可以享到福中福,为了最崇高的理想,我们是舍得付出一切代价。” 

  每当这时,那些戴着“镣铐”的难友们总是能在黑暗中看到荧荧磷火,眼含热泪挥动着手臂,相互撞击着,互相鼓励着,叮当作响的旋律谱奏着奋进的希望。 

  张太雷——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 

  “间气钟灵秀,太雷人海龙。红花岗上望,千载贯长虹。”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炮声震动了中华大地,辛亥革命爆发,11岁的小小少年张曾让,剪去头上长辫,上街宣传革命,随后改名张太雷,立志化作“惊雷”,惊醒世人、击碎旧世界。 

  在给友人的信中他曾写道:我从事革命工作不是为了做官发财,而是要做一个有高深学问有高尚道德的人。要为天下人谋将来永远的幸福。 

  1921年7月,23岁的张太雷代表中国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赴共产国际的第一位红色使者。作为革命领导人,他身先士卒打响了广州起义第一枪,却在遭到敌人反扑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9岁。 

  短暂的一生,却书写着党史上无数个“第一”:创建天津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第一个“共产国际中国使者”、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领导者和建立者,也是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火线的中央政治局成员。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是坚定地希望“自己的鲜血,将要是中国苏维埃革命胜利之源泉!” 

  瞿秋白——努力为未来辟出光明的路 

  “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1935年6月18日上午,一名男子缓缓走出监狱,步履从容,唱着《红军歌》和《国际歌》,走到一片草坪上,盘膝坐下,微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开枪吧”,那一年,他36岁。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就是瞿秋白。 

  “为了实现自己希望这个国家好起来的愿望!”“要给苦难的中国带一条光明的出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极大的政治勇气毅然临危受命,以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任,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在黑暗中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吹响武装斗争的号角。 

  他翻译的《国际歌》在《新青年》上发表,他希望当唱出“英特纳雄耐尔”的时候,中国劳苦大众能和全世界的无产者们万口同声遥远共鸣,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迸发出挣断枷锁的力量。 

  赤潮澎湃,晓霞飞涌,惊醒五千余年的沉梦。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只待共产大同,看光华,万丈涌!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无数先烈在跃马扬鞭中不倒,奋力砸碎旧世界!那是磷火,是惊雷,更是光明!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正放射出万道光芒。”昨日星火燎原,而今旭日磅礴。常州三杰没有看到,千万个鲜血染红故土的先辈没有看到,他们身处黑暗却心中有光,在荆棘里劈斩出黎明,才换来如今你我的幸福。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他们的生命是一面面旗帜,亦是一座座丰碑。承平已久,但对于这条无数先辈用鲜血灌溉的道路,我们不曾忘记,也不敢忘记。

 

  对英雄最好的纪念是坚守信仰,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接续奋斗。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我们初心如磐,循道而行,司法为民,刚健而日新。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