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江苏政法机关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挥近年来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的优势,组织动员近30万名专兼职网格员,用“铁脚板”沉入社区,形成了“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防控模式,构筑起社区防控的坚固屏障,有效织密抵御疫情的第一道防线,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数据”指引 信息“零差错”
利用大数据手段分析摸排涉疫重点人群,是遏制疫情输入和传播的第一道关口。
江苏政法机关借助信息化手段,成立多部门协同作战的数据专班,依托省公安厅大数据指挥服务中心现有资源,开展数据研判,让大数据助力“抗疫”。
从1月23日开始,省委政法委牵头,每天召开有关部门联合研判会评估风险,公安、通管、卫健组成数据服务“铁三角”,对往来江苏人员进行精准研判,按照风险等级排出红黄蓝三种颜色进行标识,层层推送给全省网格员,精准指引他们在基层进行摸排走访服务。
省网格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紧组织技术人员自主开发“江苏微网格——疫情防控”模块,利用汇聚融合的各类涉疫大数据资源,直接赋能基层一线网格防疫工作。该模块在确保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点对点形式,向网格员和社区民警提供人员核查、指令推送、信息上报等功能,同时汇聚研判数据、强化预测预警,形成信息动态感知、数据精准分析、指令智能分派的信息化防控格局。
“变过去自下而上被动采集信息,为自上而下主动推送服务,多用数据跑路、减少人工流转,提高工作效率,有力支撑网格长、网格员在一线工作。”省公安厅大数据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获悉,目前全省各地已有18万名网格员完成注册,全省综合网格注册实现全覆盖。
“数据组打通壁垒、协同作战,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加强分析预估、数据共享,真正让防控速度跑赢病毒传播速度,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省网格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各地在充分利用省级大数据基础上,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应用各种技术手段收集涉疫数据线索。
徐州市深入挖掘社会治理大数据优势,综合运用视联网、无人机等新技术,精确指引网格员走访排查,有效提升疫情防控排查精准性、实效性。
扬州市江都区、无锡市新吴区依托大数据技术和网格化信息系统在辖区筛选出近期新增人员清单,迅速推送给基层网格员进行走访核查,同时抄送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落实相应防控措施。
全省各地网格化中心借助“雪亮工程”技防平台,密切关注各路口外地车辆和人员密集场所情况,及时连线社区网格员协调处置,真正做到管理“无死角”,信息“零差错”,防疫“无盲区”。
“网格化”治理 防控“零遗漏”
新冠肺炎肆虐全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既是一场人民的“战疫”,也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大检阅。
近三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将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作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抓手,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省委政法委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加强组织协调,持续全力推进,全省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形成了“广覆盖、全要素、高智能、大联动”网格治理模式。这次疫情发生以来,全省近30万名网格员主动投身防控一线,积极协助做好社区涉疫排查、便民服务、矛盾化解、法治宣传等工作,形成一套“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经验做法,在关键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经受了严峻考验,筑牢了社区防控的坚固防线。
“战疫”一开始,江苏省委常委会就在专题会议上提出,要突出加强基层一线工作,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深入开展地毯式排查,进行疫情追溯。1月27日、31日,江苏省委政法委连续两次下发通知,要求广泛发动全省30万基层网格员参与疫情防控,推动各项防控措施在网格内精准高效落地。
2月12日,江苏省委常委会暨省委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继续坚持“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等做法,进一步筑牢基层疫情防控网,把防控工作各项措施落细落实。
各地听令而行,闻令而动。
南京市注重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主体作用,探索“网格+部门”“网格+志愿者”“网格+物业”等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衔接的社会治理形态。浦口区成立1名街道社区干部、1名民警、1名卫生防疫干部、1名网格员组成的“四包一”联合工作小组,实行单元化合成作战,守住社区这道防线,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栖霞区建立“一个网格全覆盖、一个机制全管控、一支队伍全响应、一个场所全集中、一个喇叭全动员”“五个一”工作机制,区委常委每人挂钩联系一个街道,靠前指挥督导疫情防控工作。
盐城市响水县推行“1+1+N”疫情防控警网联合工作小组作战模式,即1名社区警长、1名卫生员和N名网格员,24小时不定期对辖区居民信息搜集、人员排查、数据核查、矛盾调处、服务群众、宣传引导等各项工作,做到“见人、见居、见状态”。
淮安市洪泽区加强水域网格巡查管控,依托水上网格中心,设立入湖监测服务点,对重点地区船舶人员进行信息登记、体温检测,一旦发现发烧、咳嗽症状人员迅速隔离和整船消毒,严守淮河入湖重要关口。
“蛛网工程,联防联控,社区总是平安夜;蜂巢机制,共修共护,岁月都成晴朗天”,常州市经开区留道社区的居民自制一副对联为社区的网格化防疫工作点赞!
与此同时,各地还采取网络互动、邻里守望等方式,有序组织社会力量,全省共有各类群防群治组织3.6万个、平安志愿者380万人参与到网格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形成疫情防控人人参与、防控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新沂全市278个志愿者服务站4500名志愿者中的“红袖章”“小红帽”不仅每天在一线宣传、值守、排查,有的还主动捐款捐物。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江苏各地立足网格阵地,激活网格活力,汇聚网格力量,打响了一场群防群控的人民“战疫”。
“铁脚板”丈量 服务“零距离”
今年22岁的宿迁经开区黄河街道网格员朱恭玉工作刚满一个月,就遇到了来势汹汹的疫情,初出茅庐的他,没被困难吓倒,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利用微信计步,了解居民日常生活状态。
登记车辆信息、为居民量体温、张贴倡议书、上报信息……从楼栋间到大门口,朱恭玉每天都在不停地走着。“现在三点多,步数已经12,000多步了,我相信到晚上应该可以达到2万、3万步。”朱恭玉微笑着说。
“我每次打开微信步数,并不是为了看自己的排名,他们的步数成了我最为关心的。”朱恭玉说,“工作一个多月来,我加了小区100多名住户为微信好友,一方面是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可以通过微信步数来推断他们可能出门了,如果他们微信步数达到1000步的话,我就要微信进行询问。”
“每天用微信步数来丈量自己的工作量,天天破两万,如果哪天低于这个数,总觉得工作没做到位。”朱恭玉说。
在江苏各地,每天1万以上的步数,是网格员的标配,真正做到走访排查“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从学校毕业后,曹晖顺利考上大学生村官,并光荣地成为常州市新北区河海街道天安社区的一名专职网格员。天安社区内,有外籍人士近300人,主要集中在曹晖服务的网格,以日本人居多。
2月5日,安川机器人有限公司中方人员联系到曹晖,表示日方高管将回常州为企业复工做准备。在与日方负责人的沟通中,对方流露出很关注企业复工的流程安排,曹晖立即想到可以把复工审批流程的基本材料翻译成日文,让日方负责人能心中有数。
为此,这个英语专业的小伙子一边反复多次跑企业搜集有关用工、上游供应等方面的困难和需求,第一时间上报给相关部门,一边忙着临时抱佛脚——学日语。
2月12日,在曹晖陪同下,居家隔离期满的日本友人去派出所办理入境登记。曹晖看着办事大厅外安静的马路,摄制并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段小视频,配音“风里雨里守护着你”。
“这里是我父亲热爱的地方。以前总怪父亲没时间陪我,直到现在才渐渐懂了父亲常常教育我的‘男子汉当心系苍生,胸怀寰宇’深刻含义。”据悉,曹晖的父亲生前是常州市新北公安分局的警察,大三那年父亲因病离去。此次在“疫”线,这位95后党员“战士”始终坚守着一份初心,为网格防疫堡垒更加坚实,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连日来,江苏各地纷纷组织网格员按照“点对点”服务模式深入企业,用“铁脚板”搜集复工好做法、用“巧实干”解决复产大难题,许多地方通过及时汇总编发工作指南线上分享给企业,推动标准化复工复产,为加快线上线下审批速度、实现规范高效复产复工提供坚实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疫情发生以来至2月17日,全省各地30万名网格员累计排查走访5656.3万户(次)、1.5亿人次,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服务505.1万次。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