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0年前,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就地解决”的好做法,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
50年来,“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在神州大地生根开花,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富民村就是我省基层坚持发展、实践创新“枫桥经验”的优秀代表。地处苏中地区的富民村既秉承“枫桥经验”的传统,全面高效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又与时俱进,走富民、安民、育民、乐民为一体,体现时代特征的“既富又安”之路,呈现出经济蓬勃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喜人画卷。
今年4月,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专程前往富民村调研,对该村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富民村的做法是“枫桥经验”在扬州的生动实践,值得总结推广。
小纪镇富民村,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苏中村落,2002年重组成立之初,集体债台高筑,社会风气不正,矛盾纠纷频发,甚至出现过村民暴力抗法的恶性事件。
然而,短短十余年间,富民村悄然崛起,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平安村,人均纯收入近两万元,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扬州市“安全村”等荣誉。
今年4月下旬,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前往富民村实地调研,对该村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他说:“群众的事情无小事,小事当成大事办,就不会出大事;小事当成小事办,就会酿成大事,富民村的做法是‘枫桥经验’在扬州的生动实践,值得总结推广。”
“富民”之路如何开启?“既富又安”怎样实现?近日,记者走进富民村,一探究竟。
富民之路——
藏富于民,方能藏安于心
在简朴的村民委员会,记者见到了富民村党总支书记胡秀根,这是一个敦实憨厚的中年汉子,面对采访,没有豪言壮语,问答简洁利落。
村官不易,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群众戏言村干部“干的是硬任务,端的是泥饭碗,在职没奔头,离职没靠头”。
作为一个有8000多人、90多家企业的大村领头人,胡秀根从2002年富民村合并之初即任村支书。十余年间,他带领村两委历经四轮换届,缘何能连选连任,成为群众认可的“自家人”和“主心骨”?
“这么多年了,我从来没看到胡书记跟村民红过脸、吵过架,没有一封人民来信投诉他,村组干部也没有一人受到党纪国法处理。”一个村民介绍说。
这一路走来并非只有鲜花与掌声。2002年全村由5个村和1个社区合并而成,当时是要钱没钱,村里还欠外债70多万;要人没人,干部无心工作;干部威信荡然无存,三天两头还有村民因为村务、财务问题闹到村委会。胡秀根接过这“烫手的山芋”,当着上级领导的面和村民期盼的目光,只有三句话:“给我时间、看我工作、给我支持。”
思路决定出路,破局从富民开始。村两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藏富于民,才能藏安于心。村干部首先逐家逐户上门说服群众,将闲置的老村部、学校和村办老企业租给10多家企业进行生产。集体调控全村116亩闲置土地成立“文体集中园”筑巢引凤,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慕名而来。积极推广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引导农民实行土地流转,创办了万头养猪场,培育百亩以上种粮大户和水产养殖大户37户。
农业的转型、企业的发展,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的收入问题。目前全村拥有各类企业96家、个体工商户360户,年产值11亿元,人均纯收入19600元。全村75%以上的劳力都在厂里上班,连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家也能通过穿球拍等手工活赚钱,日子充实,根本没工夫“说闲话、挑是非”。
理顺人心,人气才会旺。为赢得村民的信任,长期以来,村里坚持村务、财务公开,对涉及计划生育、宅基地安排、资金分配等重大事项,都会第一时间在公开栏里进行公示,并认真核查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开门纳谏,问计于村民,逐步完善民情恳谈、民主决策、民意听证、民主理财等制度,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村民参与社会治理、自觉维护和谐稳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十余年来,富民村未发生一起因选举、理财、议事而引发的矛盾纠纷。
村里的企业多了,富民成了远近闻名、文体产业集聚的“文体之乡”,发展带来的问题也随之显现。一些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千方百计压降甚至克扣职工工资;一些中小企业为了“抢人”,随意承诺涨工资,因承诺不兑现而引发劳资纠纷;也有一些职工为了获取高工资,动辄“跳槽”、炒老板的“鱿鱼”,给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困扰。
如何既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又兼顾职工权益,避免恶性竞争和劳资矛盾?从2007年起,富民村探索成立了“文体协会”,既为职工谋利,也为老板着想,摸索推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架起了企业与职工之间良性沟通的桥梁。这一创新做法在2012年被全国总工会总结为“富民模式”,推向全国。
扬州奥力克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仇勇告诉记者:“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村子里比比皆是,我们企业共有职工60多人,还不算是多的,因为实施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我们与职工之间、与其他企业之间基本没有什么矛盾纠纷。”
安民之道——
有困难找干部,群众利益无小事
此心安处是吾乡。村民富裕了,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是“平安”。没有富裕的平安,是缺少依托的平安;没有平安的富裕,是缺少保障的富裕。近年来,富民村秉承富民为先、安民为本、平安为根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富民”特色的平安之路。
为筑牢全村和谐稳定根基,富民村组织下属37个村民小组全部设立调解小组,由村民小组长兼任组长,创新开展“十户片长联调”活动,每10至15户选配一名片长调解员,形成了“纵向有领导、横向有联系、上下有沟通、左右互通气”的矛盾纠纷调解网络。
有困难找干部,村干部人人都是调解员。长期以来,面对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的村民矛盾纠纷,不管大事小情,村里240多名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三个不问”:调解不问时间,及时不误时;调解不问地点,田头、路边都可以;调解不问大小,矛盾绝不上交。
群众利益无小事,小矛盾处理不好,往往会滋生蔓延成大问题。在调解过程中,党员干部奉行“首问负责、互不推诿”的原则,主动靠上去换位思考,找出矛盾症结所在,在第一时间“干净利落”解决矛盾,甚至“悄无声息”地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努力做到调解一个人、温暖一家人、影响一片人、稳定一群人。
2012年11月,村里两名年过七旬的老人王某、高某因“挖土”引发纠纷,王某突然跌倒导致股骨骨折,为治疗前后花费两万多元。事后因向高某索要医药费未果,王某一气之下住到高家……这一住,吃喝拉撒全在里屋,搞得高家乌烟瘴气、臭不可闻,高家人被逼得有家不能回。村里知情后,村、组、片“三级调解组织”迅速介入,数十次不厌其烦调解矛盾双方,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最终缓和了对立情绪,达成了双方满意的调解结果。
2007年,根据省里统一部署,富民村组织实施“万顷良田”项目,准备整合全村分散地块发展高效农业、规模经济。由于项目涉及到201户、876人、1860亩土地,矛盾多、阻力大,特别是其中一户“签约又悔约”,带动了邻近的十几户“纷纷响应”。为不激化矛盾,村里暂停了该项目实施,并专门成立工作组,坚持“大道理讲清、小道理入情”的原则,耐心细致地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同时派出专人,主动关心当事人年迈的双亲。村里的高姿态和实际行动不仅让这户人家十分感动,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拖了村里发展的后腿,主动提出搬迁落户,其他人也争相效尤。目前,“万顷良田”项目每年给村民增加收入90多万元。
矛盾纠纷产生于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同样可以依靠群众。把依靠群众和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基层治理向法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这是富民村开展群众工作的又一特色。
今年61岁的莫士豪曾担任镇司法所所长,获得过"全国模范司法所长"荣誉称号,退休后回到了富民村老家。干了一辈子司法工作,又稔熟当地的风俗人情,他便萌生了成立个人调解工作室服务乡亲的念头。
莫士豪告诉记者:“起初家人不支持,朋友不理解,都觉得我做这个事既没钱,又受累,还可能吃力不讨好!我却认为自己虽然退休了,但还有‘剩余价值’,能发挥点余热也是好的。”
既熟悉法律知识,又满怀一腔对调解工作的热心、诚心与公心,“莫士豪调解工作室”很快就闯出了名堂,成了远近闻名的矛盾调解“专家门诊”。七年多来,莫士豪积极参与基层调解工作,先后受理调处纠纷112件,协助村里调处纠纷115件,免费咨询服务900多人次。
村民荀某,2000年受雇于樊川镇葛某在山西打工,不慎从8米高处跌落,卧床不起长达七年,其间又雪上加霜患上了抑郁症,家里生活的顶梁柱塌了。在妻子的精心料理下,前年他奇迹般康复下床了,但“清醒”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葛某“讨说法”,要求赔偿20万元,并多次到葛的家中和企业闹事。受樊川镇委托后,莫士豪20多次往返樊川、富民之间协调矛盾,并请与荀某关系密切的亲友出面劝说,与村干部参照工伤处理程序进行了反复协调,最终与葛某达成了一次补偿10万余元的双方满意结果。
十余年来,村里党员干部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共成功调处村民矛盾纠纷2000余起,没有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真正做到了“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惠民之要——
以民生聚民心,用真心解民忧
发展既要富民安民,更要惠民利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近年来,富民村始终把民心民愿作为“第一信号”,把惠民利民作为“第一选择”,把百姓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让平安落地,幸福生根。
走进富民村,你能看到街道整洁宽敞,店铺生意兴旺,村域厂房林立,处处洋溢着一派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有序、村民安居乐业的欢乐祥和景象。
为美化村容村貌,近年来,村里花大力气进行环境整治,建立完善“垃圾清运、河道保洁、道路护养、造林绿化、治安联防”五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先后投入370余万元,开展了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工程,全村新增土地856亩,解决了发展用地难题;实施了河道清淤清杂工程,清理河道17条11000米;改造露天厕所410座;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来新建排涝站4座、桥梁5座、涵闸8座,完成节水渠改造2600米。
日渐成长壮大中的企业也在“反哺”村里的建设发展,目前村里的不少公益事业都是由企业协会或企业家个人出资赞助。前不久,村里一家民营企业一次性投入20多万元,重修了村里的一条年久失修、严重影响群众出行的道路,并安装了路灯,方便了群众,减少了夜间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村里的环境变好了,家家户户的收入越来越殷实,村民们自然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了解大家的想法后,村里专门筹资建成了三个实施齐全的村民健身广场,供村民晚上跳舞健身,让老百姓业余时间“跳起来”,告别过去“天亮了出工,天黑了睡觉”的单调生活。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业余乐队,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成立村电影放映队,适时放映国内外“大片”。建立一个6000多册图书的阅览室,方便村民借阅书籍、查阅资料。拓展互联网业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脑,超过70%以上的村民实现了家庭上网。
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既是弱势群体,也是容易产生矛盾纠纷的群体。为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村里建立了残疾人创业致富基地,使部分残疾人从中得到了实惠;对因灾因病致贫的家庭,由党员干部挂钩联系,实行一对一帮扶,并将特困家庭纳入低保,切实把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摆上议事日程。
村民樊珍玉今年60岁,丈夫去世早,儿子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曾经连温饱都成了问题。村里获悉情况后主动帮她维修危房,按政策帮她儿子申请了低保,还优先安排她进厂工作,现在一个月工资有1000多元,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她告诉记者:“有困难找村干部,从没被回绝过,自己现在很满意,生活在富民村很幸福。”
“以民富促民安,以民主顺民意,以民生聚民心,以民愿解民忧,基层组织和干部只有树立富民与安民共进的理念,怀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的共同跨越。”回首富民“既富又安”之路,长期跟踪、关注富民村的江都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曾庆玲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