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暨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工作会议在宁召开。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希望中心努力成为法学理论研究的高地、法学高端人才培养的园地、法治决策咨询服务的基地和区域发展法学学科建设的阵地,为谱写好法治中国的江苏篇章贡献智慧力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心主任公丕祥主持会议,省法学会会长林祥国出席会议并讲话,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和省有关部门、高校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是为贯彻落实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由我省5所高校、科研单位成立的集区域法治发展理论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政策咨询等为一体的研究机构和工作平台。中心自去年6月成立以来,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基本构建了中心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体制,于今年3月获批进入“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第二批立项建设行列。
李小敏在讲话中指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断把法治江苏建设引向深入,需要包括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内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他希望中心紧密结合法治江苏建设需要,切实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平安江苏和法治江苏建设、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努力成为法学理论研究的高地;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制度机制,改进法学人才培养方式和管理办法,努力成为法学高端人才培养的园地;建立健全优质高效的决策咨询制度,积极为地方法治建设建言献策,努力成为法治决策咨询服务的基地;加快新学科创新发展步伐,加强区域法治发展理论的研究,努力成为区域发展法学学科建设的阵地,为谱写好法治中国的江苏篇章贡献智慧力量。
李小敏强调,把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好、作用发挥好,要紧扣法治这个主题,把注意力集中到法治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重大问题上来,促进法治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建设的相互融合;立足区域这个特点,把回应江苏关切、提供江苏样本作为主要任务,努力构建关于区域法治发展问题的研究框架;抓住协同这个关键,破除高校、学科和部门间的壁垒,充分整合资源、要素、力量,建立健全协作配合的制度机制;体现创新这个要求,积极推动法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有效破解区域法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实现法治发展现实需求与协同创新的有机统一。
林祥国在讲话中代表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工作取得的成绩。他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部署要求,深化法治江苏建设,对全省法学界和法律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他希望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好平台,充分发挥功能作用,集聚我省优秀的法学理论专家和法律实务专家,为深化法治江苏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他表示,省法学会将全力支持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创新中心的各项工作,为建设法治建设先导区共同奋斗。
公丕祥代表中心表示,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中心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法治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李小敏书记对中心的工作要求,力争经过五年左右的建设,使中心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区域法治发展理论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政策咨询的学术重镇;经过十年左右的建设和努力,力争使中心成为处于全国前列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法治发展的新型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