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城中村,业委会自治小区是社区防控的薄弱环节,也是难点重点区域,上述区域新市民集聚,人员流动较为频繁,居住村民原有生活习惯,都成为开展封闭管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辖区里王家新村,天安社区党总支不等不靠,用实际行动表明:防疫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一群人的战“疫”。
一、 用脚步引领一群人,提升防控“热度”
为了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社区意识到敞开式的皇家新村必须封堵两条道路管理,社区发动全体专兼职网格员,居民小组长,党员志愿者通过微信群,发放宣传引导告知书,重点户入户等形式最大限度争取村民,出租户的理解和支持。但仍有个别村民不理解。于是,社区组织党员、居民骨干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师傅,封路不是不让您进出,是以后大家得从一个路口进出,我们会在那设卡,把非本村人挡外面。”经过苦口婆心的一番走访劝说,取得了村民的理解,成功封路。针对皇家新村人员复杂的情况,天安社区还组建了“90移动大喇叭”党群志愿服务队带着扩音器进行“敲锣打更式”宣传:在村里显眼位置悬挂横幅,张贴海报,挨家挨户发放防疫知识手册……几次下来,房东都主动联系租客不让返常,而且这移动的大喇叭也吸引了一些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这其中还包括了当初反对封路的村民。他们对三五成群人员予以劝离,对不戴口罩居民予以提醒。
二、用坚守汇聚一群人,拓展防控“宽度”
由于皇家新村不像有物业的小区一样有岗亭,当夜幕降临党员志愿者们只能在路灯下站着,早春的寒意让党员志愿者们冻得直哆嗦。社区党总支书记颜美芳晚间巡查时看到这一幕,立刻电话协调,第二天就向市政部门借来了工作棚作为村子的“哨岗”。村民朱红伟也主动跟网格员说:“你们直接接我家的电好了,不收钱。天气冷,你们还可以带个取暖器过来,为人民服务可别冻坏了。”村民曹娟红也从自家搬来了桌子、板凳,拎来盛满热水的水壶。村口有了哨岗,防疫也有了堡垒。但是进出量体温、登记是一门技术活,而排班的大部分党员志愿者普遍年龄偏大,有的眼睛看不清温度计上的数字。正当社区为此时发愁的时候,曹娟红家女儿曹刘沁主动到社区请缨:“我看到卡口的那些党员叔叔阿姨淋着雨在那登记,我在想家门口的安全我一定要参与,村里情况我也熟,我还可以带我的小伙伴一起为大家的安全出份力!” 从社区暑期小公民夏令营里的小丫头,到如今意气风发的青年,曹刘沁始终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而此次青年力量的注入,让最初几个党员群众志愿者的四班倒坚守,渐渐发展成“老带青”的组合式作战,为城中村打赢防疫持久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用精诚感染一群人,强化防控“力度”
皇家新村是疫情期间最早实施出入证通行制度的城中村。志愿者们以认真细致的作风,做好出入人员身份核验,村民凭本人身份证进行登记并发放出入证,凭证经测温正常后方可进入。他们始终把村子安全放在首位,还仔细观察村里周围情况,当社区的眼睛和耳朵,及时向社区报告村内情况,确保村内居民安全。 2月5日,社区从村民志愿者处得到消息:租住在皇家新村的外来务工人员邓某将于今晚途径湖北返回常州与其丈夫相聚,但其租住的房子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社区党总支书记颜美芳随即带领网格员上门劝说,但其丈夫却始终不肯松口:“她现在都在半路了,让她再回去,她不得怪我啊。”“您的心情我们理解,但是您租住的房屋这么多人一起住,没法居家隔离啊。”经值守志愿者和村民的耐心劝说,终于得到了邓某和其丈夫的理解,社区还帮邓某付了返回南充的车票费用,邓某在电话里和社区连连道谢。“挺谢谢你们的,不然我还不知道进了常州住在哪里。谢谢你们关心。”负责王家新村的网格员王筝说,“这次村民和我们成功劝返这名租客,也在村里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房东们纷纷再次联系房客,劝他们延期返回常州,到现在都没有外地人回村里。这也村民们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本次疫情防控战。”
除皇家新村外,天安社区惠山苑等小区也相继实施了封闭式、凭证出入等多元化的自治方式。当前是阻断疫情蔓延扩散的关键阶段,天安社区党总支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用强有力的措施筑牢防控疫情墙;用真心、真情守护居民的生命健康,聚群众之力,保证防疫守门不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