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荷花池街道位于常州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4.09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6.2万人。荷花池街道司法所于2006年成立,近年来,荷花池街道司法所着眼构建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以党建引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为推进荷花池街道公民法治教育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擦亮红色品牌,坚守法治初心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10月15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现场,司法所全体党员在瞿秋白纪念馆内重温入党誓词。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恽代英、张太雷并称为“常州三杰”。瞿秋白纪念馆坐落于荷花池街道,长期以来,荷花池街道司法所注重用好这一宝贵的红色资源,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党员学习教育的必修课,组织司法所、社区调解干事到纪念馆、“瞿秋白党员教育初心苑”、秋白实景课堂等现场学史料、观影片、谈体会等,追忆革命先烈,感悟初心使命。同时,司法所还在办公场所开设党员学习园地,通过专题学习讨论、主题党日教育、“学习强国”APP在线学习等形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党性锻炼。
炉红可锻炼,风正好扬帆。司法所立高线不忘守底线,始终坚持从严治党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整体工作,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与街道党工委签订《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书》,定期组织廉政谈话,组织党员干部参观钟楼区党员政治生活馆——红炉馆,观看《祸起忽微》、《边界》警示教育片,全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司法所队伍。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今年恰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20周年,司法所将红色资源作为社区德治的重要内容,与街道一起,以瞿秋白“觅渡精神”为底蕴,培育群众喜闻乐见、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在8个社区的“一社一品”党群服务品牌阵地中植入法治文化内容,除了社区宣传栏、电子屏等传统渠道外,司法所还在各个社区设置“法治学习资料取阅点”,动态更新《宪法》、《监察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治资料,供群众随时取阅,扩大司法行政社会影响力。组织党员干部排演法治文化小品,参与“人文荷花·初心守望”党建汇报展示、收看《龙城先锋》电视节目、观看《桂香街》影视作品,举办 “秋白读书节”《宪法》感悟分享、“瞿秋白音乐作品演唱会”歌曲快闪等活动,推进法治文化“六进”,传递主流价值,展现新时代基层政法工作者的奋斗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红色革命精神是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加强学习宣传教育,打造更便捷、更高效、更亲民的红色家园,推进社区创新治理。”街道党委书记陈海元坚定地说。
突出党群联建,凝聚法治合力
“感谢司法所帮我们解决了这桩心事!”因弟弟养老问题困扰了几个月的于老先生一家,在司法所、常州公证处与西新桥二村社区三方共同努力下,顺利解决问题,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现年91岁的于先生有弟兄八人,老大老二已去世,老六因年轻时致残,生活不能自理。一开始兄弟五人轮流照顾,2000年后由老五、老七相继照料。现在老六病情逐渐加重,其退休工资难以满足开销,老七也渐感力不从心,现在大家为如何照顾老六发了愁。经兄弟几人慎重讨论,拟将老六名下的一户住房在其病情恶化时能帮其处理变现。于是他们找到了社区,经过社区、司法所、公证处三方联动,几兄弟一致同意由老七作为老六的监护人,公证员上门为老七办理了一份声明书公证,明确老七以监护人的身份代管老六的房产、退休金等财产,保证老六的所有财产都用于其看病、养老等生活,在退休金不够的情况下,可代为出售老六的房产,所得房款全部用于老六晚年生活所需。
这是荷花池街道司法所通过联合党建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一个缩影。荷花池街道地处中心城区,司法所长期存在人员集中、场地有限、事务冗杂的困境。司法所通过凝聚社区和结对共建单位整体力量,扩大多元服务“朋友圈”,统筹盘活力量资源,有效推动基层党建、司法行政和社区治理有效融合,提升居民幸福感、党员使命感。目前,荷花池街道司法所依托街道“聚心苑”党群服务联盟,已与常州市公证处党支部、招商银行常州分行党组织、常州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党组织、常州港华燃气党组织、江苏苏正律师事务所等15家单位结对,构建了“共建、共创、共享、共赢”的党群服务新格局,只要群众有需求,就能相应提供服务和帮助。
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擦亮司法行政品牌。司法所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党群联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实现两手抓、两促进。开展“党建+网格+人民调解”,划分基础网格69个,专属网格72个,配备网格长141名,专职网格员69名,网格志愿者215名,将党支部建立在网格上,使党的领导充分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末梢,引导网格员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实现管理服务的全方位覆盖。探索实践“党建+矫正帮教”,打造“党员暖心帮扶”项目,成立红色志愿者队伍,强化骨干党员、先锋党员为主体“一帮一”、“多帮一”的帮教责任,帮助特殊人群重拾信心、回归社会。开展“党建+普法依法治理”,以“红色实景+法治元素+特色教育”为亮点,开办近邻约法法治讲堂,形成全覆盖、深层次、精准化的普法模式。开展“党建+法律援助”,设立党员“法律援助岗”,在8个社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配备义工律师,组建社区法润民生微信群,点对点提供法律援助。近三年来,司法所共化解矛盾纠纷1205件,接收社区服刑人员83人,衔接安置帮教对象99人,无一脱管漏管,无一重新犯罪发生。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150余起,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接待群众130人次,办理法律援助初审790人次。
“开展党群联建,不仅有利于党建工作交流,通过共建也能拓宽服务居民的渠道,我们将致力于汇聚更多力量,让朋友圈变大变强。”钟楼区司法局党组书记蒋磊介绍。
坚持创新实践,深化法治为民
“新电梯又稳当又安静,这下不用再担心上下楼问题了!”2018年10月,随着单元楼电梯更新完成,家住荷花池公寓2栋楼的王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
荷花池公寓始建于1994年,其中6栋楼的电梯服役年限超过了20年。由于电梯老旧,故障频发,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住在9楼,腿脚不便,已72岁的王奶奶出门都成了问题,有一次电梯坏了三天,就在家呆了三天。电梯问题成了小区居民的心患,到社区反映问题的居民越来越多,部分居民更换电梯的意愿强烈,但谁来更换谁来维护争议很大。
司法所了解这一情况后,高度重视、主动跟进,针对电梯改造涉及环节多、意见建议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且全市没有先例等实际,司法所与街道共同组建专项工作小组,一方面积极推动街道和社区上下协同,多次召集社区、物业公司、业委会召开“三合一”工作会议,厘清政社职责边界、明确受益方的主体责任和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成立党员法律服务队伍,上门向居民普及宣传《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争取群众理解认同;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灯塔效应”、党员居民“头雁效应”和社区党员“名片效应”,让党员干部当好组织者、宣传员和带头人,最终引导居民自筹资金,完成电梯更换,为全市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参考和“样板”。
为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筑牢社会法治根基,司法所积极协助街道创建社区书记示范项目“1+4+X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模式,“1” 即: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引领,依托街道党委;“4”即:联合社区民警、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力量深入社区,为民普法,解决涉法问题;“X”即:广泛动员社会团体、小区物业、志愿者、社区党员、居民楼组长、群众积极分子等多方力量参与。搭建“1+4+X”模式区域化综治网络,结合基层组织建设、网格化管理、硬件设施提升改造、技防设施加密覆盖,实现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重点工作联动、基础平安联建、社会管理联创,共建依法治理社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据了解,近三年来,司法所积极参与街道机械片区和西新桥片区内涝整治、西新桥三村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改造、万福园健身步道改造、北郊地块的征收攻坚等基层治理工作,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建议,为百姓维护合法权益,用实际行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前不久,省司法厅党委委员、直属机关党委书记魏钟林在督查调研街道司法所工作时对荷花池街道党建引领司法所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