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法治沭阳建设,近年来,沭阳县委政法委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体例,在原有“枫桥经验”的基础上,打造“群众说事”模式,探索建立“四动”工作机制,依法为民解决合理诉求。创新“四动”工作机制是:
党员干部走动。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沭阳县委政法委结合工作实际,扎实开展“政法干部大走访”活动。全委主要工作人员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思考下去、带着责任下去、带着真情下去,深入到基层进行调研,耐心听取广大人民群众在推进平安沭阳建设、网格化社会治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防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呼声和建议,找准工作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影响和制约政法综治和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的问题,推动政法工作创新发展。在下基层“接地气”、“吸灵气”过程中,该委推出了“六个必须”工作法:即必须参与基层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必须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必须对村一级综治骨干和网格员进行业务培训、必须参与夜间治安巡逻、必须对典型群体进行逐一走访、必须给群众上一堂法治课,以“六个必须”来衡量密切联系群众的融入程度。通过扎实走访,他们和群众思想交流碰撞出了火花。自今年六月份以来,该委下基层为群众化解社会矛盾纠纷190多起,帮助西圩乡前车村48户困难户送慰问金2万元,访问特殊群体360多人,参与夜间巡逻40多次,给群众上法治课50多场,参与义务劳力6次,为困难信访案件当事人办理救助资金达90多万元,培训基层综治骨干和网格员26多期,用实际行动树立了政法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部门联动。近年来,沭阳县集约多部门力量,不断拓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渠道,倾力打造“三室五中心”工作平台,构建具有沭阳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实现了齐抓共管、联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新局面。
1、依托村(居)“三室”,重点化解“民间”矛盾纠纷。全县建立党员义务调解室480个,党员调解员2400人;建立乡贤调解室480个,乡贤调解员2800人;建立村(居)调解室480个,兼职调解员2400人。村(居)“三室”调解员由老党员、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群众老代表、乡贤能人组成,他们在群众中威望高、情况熟、说得响、化解群众身边矛盾纠纷效果好。沭阳县颜集镇周项村村民张超兄弟三人,家中80多岁老父亲因病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三人儿子、儿媳妇都不愿照顾老人,老人无奈之下找村党员义务调解室,党员调解员黄宜龙及时找老人的儿子、儿媳妇做思想工作,从法律和道德方面,对老人的儿子、儿媳妇进行说服教育。使他们认识了错误,愿意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去年以来,村(居)“三室”共调解民间矛盾纠纷9100起,其中,党员调解室化解矛盾纠纷2100起;乡贤调解室化解矛盾纠纷3400起;村(居)调解室化解矛盾纠纷3600起,走出了一条群众自治、自调、自管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子。
2、依托乡镇“两中心”,重点化解“一般”矛盾纠纷。在全县40个乡镇场(街道)建立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两中心”主要负责群众来访接待、法律咨询、矛盾纠纷化解、信息采集管理等项工作,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构建了“资源在基层整合、队伍在基层组织、处置在基层开展、矛盾在基层化解”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去年以来,乡镇“两中心”共排查化解“一般”矛盾纠纷18550起,采集各类信息10万余条,上报县“三中心”疑难矛盾纠纷1400起,协调化解1380起,调解成功率98.6%。
3、依托部门“专业调解室”,重点化解“行业”矛盾纠纷。在全县相关部门设立“专业调解室”20个,主要对部门内矛盾纠纷进行有效化解。对本部门不能解决的矛盾纠纷,通过“交调对接、公调对接、诉调对接、访调对接、医调对接”等途径,进行合力化解。去年以来,全县部门“专业调解室”共化解行业矛盾纠纷50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7%以上。
4、依托县“三中心”,重点化解“疑难”矛盾纠纷。近年来,沭阳县委、县政府整合人力、物力资源,精心打造县“三中心”,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平台。县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创新“四量”工作法:即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包案化解积案“减存量”;发挥县级工作组能动作用,攻坚克难“防变量”;发挥基层基础作用,就地化解矛盾“控增量”;发挥奖惩机制激励作用,调动基层积极性“提质量”。今年以来,共接待来访群众479批1041人次,其中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定点接访132批262人次,群众来访事项全部在第一时间交办督办,限期办结。受理办理各类信访件173件,累计办结136件,梳理信访积案210件,已化解66件,其中市委市政府交办信访积案已化解44件。县涉法涉诉信访联合接待中心创新推行“六联工作机制”:即阵地联合、流程联通、矛盾联调、机制联动、制度联商、执法联办,有效控制信访增量,减少存量。去年以来,共接待来信来访249批529人次,其中法律释明208批,劝返110批,转办31批,完成38起案件受害人的司法求助,救助资金130余万元。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创新“一次”办好工作制度,积极推行“最多跑一次”试点工作,落实“减证便民”措施,开展日常法律咨询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援助申请受理、公证便民服务等工作,为群众提供 “一站式”法律服务。去年以来,共接待群众法律咨询2550人次,调解社会矛盾纠纷1500余起,为民办理公证3983件,帮助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165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500多万元,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舆情拉动。增强网络信息化建设,通顺居民群众反映情况的渠道,通过微信、网络、多媒体及“民生通道”、“政风行风热线”、“12345”为民服务热线等体例为信息源,集中收集题目、分类受理、及时反馈,一年来,共受理各类热线1397件,回复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大幅度提升。
社会推动。积极发挥乡村律师、社会专业人士、老干部、老党员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先后成立了“党员义务调解室”、“乡贤理事会”、“群众说事”等社会组织, 有效化解了民间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沭阳县委政法委:祁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