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如东县创新普法模式,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普法积极性。许多志愿者自费在家中办起了普法长廊、普法剧团,让老百姓足不出村就可以学到法律常识。庭院普法正成为如东普法的新载体、新业态。
农家剧院传播法治文化。62岁的如东县曹埠镇冯桥村农民赵亚华卖掉自己经营得红红火火的加油站,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建起了纯公益性的家庭剧院——赵家剧院,用文艺节目义务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成为普法“形象大使”。7年来,赵家剧院在县内外创办了13家分院,其中在河北就有5家,先后演出1000多场次,观众超过10万人次。赵亚华先后获评“中国好人”“南通十大法治人物”。
私家园林推进德法相融。如东县丰利镇退休教师袁金华历时13年,建成了私家园林“悟园”,里面分为“德园”和“法园”。“德园”有二十四孝图,“法园”有各个时期法学思想、法律名人、法制典故,目的是让群众对我国的法制史有一些了解,对各个时期的法家代表有初步的认识。同时,通过生动的故事,更能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法律知识。自2014年以来,先后有3万多人次的学生参访“悟园”。悟园成为江苏省“科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 “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袁金华也先后获评“南通市十大法治人物”、 “江苏省社区教育优秀志愿者”。
家庭课堂传授法律知识。如东县大豫镇大同村26组村民陈瑞康退休后,发现村里有许多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少了本该有的快乐童年,于是他自行设计建成410平方米的家庭文化楼和校外辅导站。为了让书香和法律滋润这些“孤独的心”,陈瑞康召集他所认识的退休教师,在双休日把留守儿童集中起来,在读书、学习的辅导同时,进行法制教育,这里成为大同村的“留守儿童乐园”。陈瑞康被评为“县十佳普法志愿者”,2017年10月陈瑞康家庭获评“江苏最美家庭”。
为激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如东县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将个人建设法治文化阵地纳入奖补范围,三年来共奖励3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