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铜山区司法局探索“志愿者+”模式,以组建志愿者队伍、定期参与社区服务等方式,帮助服刑人员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归属感,取得一定成效。近年来,有3名社区服刑人员因见义勇为获立功奖励,其中一人被减刑;孙某等10余人资助困难儿童;孔某等60余人为困难社区服刑人员捐款捐物;杜某等27人解矫后加入辖区环卫、防火队伍。
一是规范活动流程,丰富服务载体。制定《社区服刑人员社区服务实施方案》,明确开展社区服务的指导思想、服务人员、服务方式、工作流程以及督查考核等方面内容,将“8”小时“硬指标”与“积分晋级”的“软标准”相结合,逐步引导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志愿服务。同时积极与志愿者服务站、敬老院、城管、水利、企业等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合作,不定期开展助老、助幼、助残、亲子、环保、法治宣传等志愿服务和农林养护、服装加工等体验式培训教学,在劳动中提升技能水平,打破“社区服务就是打扫卫生”的局限性。
二是注重个案矫正,激发服务热情。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年龄、性别、犯罪类型、刑罚种类等不同,结合其各自兴趣爱好、健康情况和作息时间等因素及本地实际,定期开展“菜单式”社区服务,推出交通指挥、文明城市创建、普法宣传、市容清洁等多项服务内容,服刑人员根据自身实际,自助“点单”;同时结合时间节点,推出植树、防火、除雪等内容的“四季套餐”,工作人员微信群“招募”,服刑人员在线“抢单”,司法所“晒图点评”,极大提高社区服刑人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正面评价,增强自信心。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由服务站和群众分别对服务情况进行打分,司法所根据打分结果和社区服刑人员的服务时长、表现给予相应的服务积分,调整管理等级,并对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表扬,对符合重大立功的人员申请减刑,从心理上、群众认识上“撕”去标签,既顾及了服刑人员的“面子”又强化了自信。该区大许镇社区服刑人员防火志愿队,多次扑灭大火,帮助农民清理麦秆,获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赞扬,9人在解矫后加入村防火队,成为当地防火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