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江苏省南通市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改革现场推进会在海门召开,全面推广海门市公安局“做优局机关、做强派出所、做实警务室”的警务机制改革经验。
去年以来,海门市公安局根据上级公安机关部署,坚持实战引领,聚力创新攻坚,全力推进警务机制改革优化工程,着力构建适应新形势任务要求的现代警务机制,实现了“机关运行更优、派出所实力更强、社区基础更实”的目标,群众安全感及满意度显著提升。
“大部门制”做优局机关,下沉警力
4月10日,民警张松林到城南派出所报到,任社区中队中队长。此前,他在政治处宣传科工作了6年。“在机关工作,平常多是通过看材料了解基层,不接地气。我还年轻,应该到基层磨炼。”张松林说。
今年初,海门市公安局出台《“做优机关部门、推动警力下沉”实施意见》,在合成作战机制框架下,优化组织架构、做优机关部门。围绕机构设置,推动水警、治安与内保大队合署办公;整合政治处与指挥中心的内外宣力量,实现新闻中心实体化运作;整合纪委、监察、审计、督察等监督部门,形成队伍管理合力。在部门内部,合并指挥中心秘书调研中队与综合中队,整合情报中队与调度中队,实现情指合一;合并治安大队查禁中队和食药环中队,实现侦办力量整合。
积极推动警力下沉,10%的机关部门“一把手”下基层蹲点半年,20%的部门副职下插派出所工作一年,并明确所有人员与原部门完全脱钩,实行专项考核,对不合格者延长基层工作时间,并采取相应组织措施。首批3名蹲点和6名挂职领导已于4月1日到相应派出所报到。
在机关民警层面,梳理基层工作经历不满1年的机关民警,每年安排20%至30%下基层锻炼。干部选拔工作中,凡是提拔到机关任职的基层民警在基层留用一年,机关提拔的民警到基层锻炼一年。除特殊岗位外,基层工作经历不满一年的民警一律不得提拔,鼓励民警到基层建功立业。去年下半年以来开展的两次干部选拔中,机关部门提拔的7名民警全部安排到基层派出所任职。
海门市公安局通过积极探索建立大警种大部门制,让警种角色“各归各位”,推动警力流向实战一线,使警务效能大幅跃升。
“所队合一”做强派出所,增强管控合力
4月12日,海门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抓获盗窃犯罪嫌疑人陆某,破获当日发生在海门街道中南城的一起盗窃电瓶车现行案件。自去年下半年城南派出所实现与巡特警大队“所队合一”以来,所队共抓获刑事作案人员52名,侦破各类刑事案件113起,同比分别上升15.56%、74.6%;辖区侵财类刑事警情、盗窃警情同比分别下降6.1%、11.8%。
海门城南辖区是全市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针对城南派出所办公营房老旧、巡特警大队缺乏实训场所的实际,海门市公安局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创新思维,科学规划,投资3100万元资金,一体化建设城南派出所与巡特警大队营房,探索核心区“所队合一”运行新模式,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强化了区域社会治安管控效能。
而在农村地区,海门市公安局根据辖区实际,将相应的刑侦中队、交警中队、查报站归并入属地派出所,实现业务归并、勤务一体,破解警力不足困境。“所队合一”后,派出所警力占比从38%增加到了40.3%,各项工作绩效明显提升。
为充分发挥警种优势,把派出所建成保一方平安的综合作战实体,海门市公安局组织“所队合一”派出所民警开展交叉业务培训,下发《巡防工作手册》《交通管理工作手册》《接处警工作规范》《盘查堵控工作预案》《社区治安动态监控管理工作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逐一细化、明确警种职责,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民警各项公安工作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一警多能,既会打防管控,又会交通管理。在开发区派出所,年轻民警仇向东除了具有治安案件办理强项外,还跟着原先的查报站民警一起学习交通管理工作,逐步成长为交管能手,2016年度被评为市公安局“十佳交巡民警”。
“农村所队警力普遍偏少,实行‘所队合一’,既能释放警力、缓解警力不足,又能有效消除辖区道路监管盲区,使基层基础更加扎实,社会管控更加有力,更好地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海门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胡文瑞说。
“警务前移”做实警务室,夯实基础
海门市公安局出台《关于做强警务室的实施意见》,将警务室建设作为警务前移、夯实基础的重要手段,努力构建新常态下现代化社区警务新机制。“所队合一”后,派出所除了值班民警外,其他民警一律下到社区警务室工作。
投入1380万元,升级改造全市警务室,城区全面实行“一村居一警务室一社区民警”;农村每3个村至少建设1个中心警务室,明确1名专职社区民警,每个村建设1个一般警务室,安排专职驻村辅警。设立“警务村官”,将驻村保安、外口协管员统一整编,做强社区管理队伍。同时,建立挂村联系民警和包村兼职民警AB角机制,确保警务室全天候有人接待群众。目前,全市共建设中心警务室128个、一般警务室164个,配备社区民警130名,社区民警占派出所总警力40.6%,切实提升了社会治安驾驭水平。今年以来,全市可防性刑事发案同比下降12.5%,23个农村社区实现刑事“零发案”;全市调处纠纷1.2万余起,其中12.5%的矛盾纠纷由警务室直接化解。
抓好基层信息化应用,建立1000余个社区微信群、237个社区微博客,并研发基础信息APP,实现源头信息实时采录和研判比对。前移为民服务机制,推动户政、交通、出入境等业务办理进社区,建立民情台账,将居住证办理、重名查询、寻亲访友、电动车办理牌照、受理户口迁移等需要群众“跑腿”的事交由警务室办理;对行动不便、有特殊困难的群众,提供上门代办服务,今年以来已上门发放证件2000余件,电动车辆挂牌4万余辆,受到社会广泛好评。突出特色化运作,根据各地治安实际,先后在三星叠石桥国家家纺城建立寄递业警务室、“两车”警务室,在临江新区建立科创园区警务室,有效破解了警务室实战效能不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