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各地动态
如皋市创新社会多元治理新模式初显成效
2017-06-06 08:58:00  来源:江苏长安网

  如何主动破解基层社会治理新难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如皋市创新建立以法治约束人、以德治引导人、以自治规范人的多元治理新模式,用“三治融合”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根基,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提升。 

  以法治约束人,增强平安建设实效 

  如皋市新民社区位于如城街道与东陈镇交界处,常住人口 4870人,流动人口 460人,企业73家,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社区。过去曾经是一个社会治安状况复杂、矛盾纠纷多的社区,近年来以法治为引领,创新平安建设模式,社区一跃成为全市社会治理新标杆。 

  201510月,新民社区通过自主招商,引进绿色莲藕种植项目,涉及征地320亩。原本是一件利村利民的好事,但土地租赁价格与期望的落差,使得居民不满情绪日趋高涨。 

  “新民社区居委会召集6个居民小组约300多名居民,由我主持召开民主协商大会,共同商量租金价格。”社区法律顾问冒律师回忆道,“还将承包方邀请到现场,直接与征地居民谈判,当场签订土地租赁合同”。 

  同时,社区还加强了莲藕种植池塘日常巡逻防范,组建“合力新民”、“半边天”微信群,通过“网上+网下”联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新民社区党总支书记蔡建明说:“我们社区干部坚持民主决策、坚持依法办事,全社区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投入都与老百姓商量,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监督。十几年来,我们社区没有一名群众上访,没有一件矛盾积压,没有一起群体性事件,没有一个恶性案件,没有一人犯罪。” 

  以德治引导人,弘扬和谐向上正气 

  踏进周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每家每户白色的墙上各类五彩缤纷的墙壁文化。走进一看,村民自个儿的墙上不是别的,都是自家的家训。 

  一周姓人家的墙上则写着“明哲作则,愚蒙是资;称先述古,百世吾师。”的“周氏家训”。除了村民自个儿墙上的家训外,社区的干部还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外墙以及村民家的墙上写上了“村民村规三字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睦邻孝亲、诚信友善等标语也是随处可见。 

  村民家会“说话”的墙壁,让村民从“墙壁文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自觉融入到新时代的农村建设当中,让所有村民当好新型农民,传承好家训,树立文明新风,培育好家风。 

  同时,周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设立的“民俗喜庆堂”,为居民操办红白喜事免费提供场地、志愿司仪主持和餐厅低标准收费等服务,设定红白喜事操办标准,开展移风易俗主题道德讲堂活动,真正形成易“攀比旧俗”,树“节俭新风”的新风尚。 

  “社区紧扣时代主题,组织开展了‘好家训’征集评议,常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好婆媳、好妯娌’等文明评选活动,现在比先进、比贡献、比孝顺的人多了,全社区形成了学习好榜样、争创文明户的良好氛围。”社区党总支书记周久海表示,社区连续十多年未发生一起恶性违法犯罪案件,居民们都自觉为乡村建设献计献策,身体力行,共建美好家园,共享文明成果。该社区的做法被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 

  以自治规范人,激发自我管理活力 

  文峰社区位于如皋市白蒲镇南首,人文底蕴深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现有38个村民小组,村民5615人,总面积4880亩。该社区过去曾经是村级班子软弱、村级基础脆弱、村营收入薄弱的“三弱村”。 

  该社区28组居民出行必经的一条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居民蒋维民回忆,该路的修路呼声很高,但社区资金不足使之一直搁浅。 

  “社区佘飞书记到任后,就带着我们去沿线居民家、工厂老板沟通,通过多方筹集资金,从了解问题到修路只用了1个月的时间”社区相邻工作室姜玉成笑着说。 

  近年来,该社区党组织“一班人”针对社区历史遗留问题复杂、村民矛盾纠纷多发的实际,创新建立以“相邻工作室”为主体的社会治理“蜘蛛网工程”建设。通过村民直接推选产生小组长,组建相邻工作室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完善了村级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在推动化解相邻矛盾、解决群众难题、维护平安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织就了基层综合治理的网格,成为如皋市村级综合治理的响亮名片。 

如皋市坚持以法治引领平安建设,做细做实基层网格服务管理,恢复村(居)民小组长制度,健全网格六级管理架构,确保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第一环节化解或上报,基层社会治理根基进一步夯实,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