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是我家,平安靠大家”。这是沭阳县干群在综治平安建设工作中得岀的共同结论。近年来,沭阳县委政法委大力依靠群众力量,集聚群体智慧,实现群中自治,借力保稳定、促平安,走岀了一条符合群众意愿,合百姓胃口、服当地水土的群体维稳工作新路子。
[村级“五大员”成为维护农村稳定的“维稳尖兵”]
沭阳县委政法委为进一步加强村级综治工作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加大综治、维稳工作力度,在全县474个村(居) 配“;户籍协管员、纠纷调解员、法制宣传员、治安信息员、义务巡逻员” ,各自明确工作职责和培训管理制度,落实工作报酬,为推进村级社会治安防范、矛盾纠纷化解、农村法制宣传等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村级“五大员” 经过多次组织培训,他们又把做好综治维稳工作触角延伸至村民小组,在村民小组培养1一2名义务综治信息员,这些信息员都是从退离休老干部、老党员、五好家庭户中选出,他们工作责任心强、在群众面前威望又高,往往村干部不能解决的事情,经他们调处事情得以化解,深受群众信任,群众也愿意和综治;五大员” 合拍,被群众誉为是维稳的“金钥匙” 。马厂镇杨桥村综治“五大员”宋汉军,他不仅干好村里的治安维稳工作,还协助辖区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安保工作,深受群众和师生的一致好评。
据统计,去年以来,该县村级综治员共化解社会矛盾纠纷1300多起;为群众送普法资料6000多份;提供治安信息150多份,每晚实行夜间巡逻,为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发挥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党员调解室”成为农民兄弟的“开心钥匙”]
该县七雄街道在人民调解工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创新,把愿意奉献余热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族长、群众老代表”邀请出来,这些人他们大多数是共产党员,为他们颁发“党员调解员”聘书。在正式上岗前,该街道综治中心还专门对他们进行培训。这些人员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信,不但人熟情况明,群众又愿意和他们“合拍”。他们立足情理与法规,将调解说服与替群众做主相结合,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就能把矛盾及时化解。去年秋,该街道靠近沂河淌有一位群众在河淌养鸭被狗咬死,鸭主要求狗主赔偿鸭子,狗主说这不是人为的,双方争执不休,鸭主就打手机向“党员调解室”报了案,官田村调解室人员来到现场,列举路上晒粮被滑倒捽伤案例说服了狗主。当狗主把钱给鸭主时,鸭主反而不要钱,双方握手说:“我要的是理、要的是法、你认识了,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逗得在场人哈哈一笑。
正是因为有这些百姓调解员的介入,许多矛盾纠纷在萌芽中就得到化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问。该县政法委大力推广“党员调解室”的工作方法,实实在在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了群众矛盾纠纷。自去年以来,全县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3200多件,调成率达98%。
[“一村一顾问”成为农民兄弟的“法律郎中”]
在努力创建省法治示范县工作中,该县积极探索出“一村一名法律顾问”的做法。这些顾问生活在百姓之中,“合百姓胃口、服当地水土、担当挑水作用”,极大地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如在去年,该县法院先后对一批“老赖”进行媒体曝光,而案件的被执行人跟法院玩起了“躲猫猫”。但在被列入黑名单后,经村“法律郎中”上门做思想说服工作,部分被执行人主动到法院要求履行判决。北丁集乡有一位青年不养老,村法律顾问主动到他家“开小灶”,给这位青年讲“接婆婆”的故事,使这位青年很受感动,主动向他的母亲承认错误,当着村法律顾问的面,把他的老母背回家。
[“万名红袖标”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平安大伞”]
群众看平安,首先看治安。为处理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面临的问题,沭阳县立足县情组建了1万名“红袖标”队伍。这些“红袖标”人员来自于基层,服务于基层,主要由退休老同志、老党员、老教师、群众老代表等人员组成,在平安建设中成为政策法规的“宣传员”、问题苗头的“观察员”、防范工作的“治安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平安稳定的“信息员”,对于辖区内的安全防范产生着一定的威慑作用。他们每晚7点,在辖区各村(居)大街小巷,前庄后院,打着手电筒,带着各类综治宣传资料,穿梭在大街小巷、楼群院落、沿街商铺、路灯昏暗地段,提醒广大群众外出和休息时关好门窗,加强安全防范。并广泛宣传禁毒、反邪、防盗等知识,解答群众各种咨询和疑问,将社区服务工作真正做到了广大居民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