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山警方围绕加强和改进派出所基础防控工作,积极落实源头稳控措施,通过整合资源,在“公调对接”的基础上,创新推广“律所共建”模式,有效提升社会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能力。
民警在日常接处警工作中,矛盾纠纷通常涉及劳资、消费、家庭、情感等各个方面,由于民警、调解员专业法律知识相对有限,处理一些起因复杂的纠纷时,往往效果不佳,牵扯了很多警力、精力,久拖不决极易引发“民转刑”或不稳定事端,甚至将矛头转向公安机关。2015年初,市公安局新镇派出所率先在矛盾调处中邀请律师参与,经过半年试点运行,调解成功率提高近10%,而后“律所共建”这一模式引入全市26个派出所的“公调对接”工作中。
“律所共建”模式通过借力律师队伍职业优势,增强专业调解力量,将法律服务、法制宣传等公共法律服务延伸覆盖到“公调对接”工作中,进一步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
为推动“律所共建”常态化开展,昆山警方积极争取司法部门支持,在全市律师事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中,大力宣传“律所共建”前期试点效果,并协助筛选信誉好、资质强、人员齐的事务所名单,由各派出所主动对接其中任意一家,双方签订协议,开展合作共建。派出所内设置专门工作区域,统一挂牌“律所共建”工作室,公开相关工作制度、联调内容流程及驻所律师姓名、工作单位、执业证号等信息,并提供个人手机电话、微信或QQ号,方便群众查询联系。共建律师每月驻所时间不少于15个小时,配合开展纠纷调解、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等工作,其余时间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在线免费为群众提供业务咨询服务,引导群众通过合理合法途径解决矛盾纠纷。
今年2月,昆山警方接一对夫妻报警,双方均称自己被对方殴打。民警在处警过程中了解到,夫妻双方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吵架,当晚矛盾升级,丈夫用烟灰缸砸了妻子的脑袋,妻子用菜刀砍伤丈夫,双方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伤并在医院缝了针。属地派出所调解员与共建律师在调解过程中,夫妻双方一直在争吵,调解员进行劝说平息两人情绪后,律师对夫妻俩阐述相关法律法规。经长达两个小时的劝说,夫妻双方言归于好并写下保证书,事后经回访得到反馈信息,夫妻关系和睦。
目前,“律所共建”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发挥作用。一是“直接介入式”。针对部分疑难复杂纠纷,主动引导双方当事人在律师驻所工作时间内直接进行调解协商,借助律师作为“第三方”的公信力和专业优势,从法律角度分析双方当事人责任权益及解决方案,配合派出所民警、人民调解员做好调解劝导、文书制作等工作,有效缩短复杂纠纷调处时间。二是“会商参谋式”。针对部分涉及人员多、化解难度大的涉企涉众型不安定因素,推行派出所、律师事务所联席会商制度,会同专业大队研判会诊症结起因、解决方法,由律师引导当事人依法维权,有效提升不安定因素钝化稳控成功率。三是“源头干预式”。依托警民恳谈、“走访送”等载体,定期组织共建律师会同社区民警,深入辖区大型企业、社会治安相对复杂的社区等,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普法讲座、法律咨询活动,切实提升群众法制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滋生或升级演化。
“律所共建”模式推广后,群众的满意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民转刑案件得到了进一步压降,执法公信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基层警力资源得到了进一步释放。今年1月,昆山警方接某小区两名业主报警,称一户业主粉刷墙壁时将油漆溅到了私家车上。经了解,当时业主A将私家车停放在小区弄堂,业主B家中在粉刷墙壁,油漆不慎溅到了业主A的私家车上,双方为此引发矛盾纠纷,经现场调解,其中一方表示愿意支付车辆清洗费。但民警走后没多久,双方家人抵达现场产生口角之争,矛盾升级扩大演变为肢体冲突,原本普通的邻里矛盾升级恶化。为尽快平息两家矛盾,属地派出所与共建律师经数次调解,成功化解双方矛盾纠纷,有效促进了邻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