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开始,南通海安县公安局率先在全省试点推行民警驻村制度,212个行政村,村村都有一名驻村民警。经过十多年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符合海安农村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警务,突破了农村警务工作“缺人干、无阵地、怎么干、考不实”四大难题。
做实警务室
海安县公安局紧抓县委、县政府全面建设村级为民服务中心有利契机,同步推进农村警务站(室)建设,按照“规范建设、突出亮点”的建设要求,推进警务站(室)设置、标识、配置、制度、台账“五统一”,统一标准、明确时限,全面加快警务站(室)建设。
与司法、综治、社保、卫生、计生等窗口全面对接,共享信息资源,将警务站(室)建设成与派出所综合勤务指挥室一体运行的实战单元。此外,还结合各村(居)实际,融入地域文化、警务特色服务等元素,为社区民警开展工作打牢基础阵地。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警务站27个,警务室173个,在建警务站4个,在建警务室8个。
警力下沉驻村管理
本月初,曲塘派出所辖区内连续发生两起路边店失窃案件。警务室民警会同刑警中队初步判断是同一伙人所为。通过伏击,辖区报案发现这伙人的踪迹,民警最终在南京将这个3人盗窃团伙擒获。这是辖区警务室在安全防范中发挥作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把一定数量新毕业或转业人员安排到社区工作,并通过开展挂钩共建,充实农村社区警务力量。启动“民警入社区共建工程”,按照“一村(社区)二警”的标准,从机关选派476名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民警,分工挂钩到238个村(社区)开展工作。
积极争取政府资金和政策补给,配备专职保安员891名,其中驻村保安员445人,一村两保安配备率达100%。同时,深入探索、实践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工作,5892名网格员常态化工作,全县矛盾纠纷调处率保持98.6%以上,公众安全感、群众满意度处于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