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押人员有攀爬、打架斗殴、高分贝声响等危险行为时,会自动触发虚拟警戒线并报警
◇可对全市监所中的监室门、放风门、监区门开关记录,对讲记录,视频记录中的异常行为进行智能分析
◇系统通过语音对在押人员进行自动点名,在押人员通过腕带确认反馈□曹钰华
“有一条虚拟的警戒线,在押人员有攀爬、打架斗殴、高分贝声响等危险行为时,会自动触发报警。”江苏南通如皋市看守所所长郭锦标说,高清数字监控系统已延伸到了管教室、医务室、心理咨询室、远程视频会见室、监管病房等部位,实现了全覆盖。
“所有监所高清视频图像接入指挥调度室,具有可视对讲功能,实现总队、支队、监所三级可视化、扁平化指挥调度,有效改善了过去指挥通道不畅、操作复杂、层次繁琐等问题。”南通市公安局监管支队支队长朱亚权说,他们聚焦主项业务,着力打造信息化工作体系。
“信息化工作体系弥补了传统监管模式的不足。”朱亚权说,他们研发了数据分析研判平台,对全市监所智能防范系统中监室门、放风门、监区门开关记录,对讲记录,应急报警记录,视频记录中的异常行为进行智能分析,超前掌握安全风险、及时发现问题隐患。
借力智能创新拧紧“安全阀”
人脸识别系统已经在南通市看守所及如皋市看守所、海门市看守所试点运行
如果你看过电影《不死潜龙》和《终结者》,一定会对这一场景印象深刻:开启保险库大门的密码都是人脸,由摄像头对脸部特征进行扫描,如果符合,大门自动开启;如果不符,则警铃大作。这,就是人脸识别技术。事实上,人脸识别技术不只存在于电影中,它已然成为现实。这项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南通市的监管系统。
“我们在监所管理中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对相关人员进行人像比对,及时甄别网上在逃人员。”南通市公安局局长助理张晓波介绍,目前,人脸识别系统已经在南通市看守所及如皋市看守所、海门市看守所试点运行。
“不仅有人脸识别技术,还有指纹识别技术,可以准确核对进出人员身份。”据介绍,南通市公安局监管支队按照“精细管理、闭合设防”的理念,推进监所AB门通道改造,打造监区智能防范平台,创新研发巡视管控系统,搭载监控点名、巡视签到等功能。系统通过语音对在押人员进行自动点名,在押人员通过腕带确认反馈。民警也可在巡视过程中通过该系统签到,记录监区秩序情况,有效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
信息化手段架起人文关怀“桥梁”
海安县看守所自7年前推出QQ视频远程会见以来,已有300余名出所在押人员和在押人员家属、朋友入群,民警QQ始终保持在线状态
2015年11月11日下午,已在海安县看守所羁押一年六个月的辽宁籍在押人员陈某终于通过视频远程会见系统看到久别的妻儿,激动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之前,管教民警发现陈某接到二审判决书后沉默寡言、焦虑不安,经多次谈话了解到陈某十分思念远方亲人,但妻儿远在千里之外,路途遥远加上孩子幼小,不能来看守所见面,从而导致其情绪异常。
当天,管教民警帮助陈某申请与妻子亲情通话,约定时间进行网络视频会见。下午3时,民警调试好视频信号,将陈某带到了电脑前。当陈某在电脑屏幕前看到妻儿、听到他们熟悉的声音时,双手不由地伸到屏幕上抚摸妻儿,内心充满了愧疚。短暂的视频会见了却了陈某的心愿。陈某表示,在剩余的六年多刑期里一定要好好把握机会、重新做人、踏实改造,力争早日与家人团聚。
海安县看守所所长肖峰介绍说,自7年前推出QQ视频远程会见以来,已有300余名出所在押人员和在押人员家属、朋友加入了QQ群,民警QQ始终保持在线状态,随时接受各类咨询、投诉、建议,解答在押人员的亲属提出的疑难问题。
据介绍,南通市公安局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做好在押人员权益保障工作。他们依托“南通警民e家”网站,开辟在押人员提审、会见等在线预约服务,律师及在押人员家属可以网上24小时预约。如皋市看守所还在监室内安装交互式键盘,与智能化管理平台实时关联。在押人员可以手动操作发出求助请求或预约主管民警、援助律师、驻所检察官。
“警务大数据”支撑监管民警破案
全市公安监管部门利用信息化系统破获案件118起,抓获网上在逃人员5名
2015年4月,涉嫌诈骗的钱某和刘某被如皋市公安局依法羁押在如皋市看守所。归案后,二人仅交代一起诈骗犯罪事实。该看守所民警发现二人在如皋等地多处落脚,且活动地点均有类似“拾物平分”诈骗案件发生,通过采取被害人辨认等多种措施,协同办案单位破获诈骗案件5起,涉案价值2万余元。
据悉,2015年以来,南通全市公安监管部门利用信息化系统破获案件118起,抓获网上在逃人员5名。
“这一切都得益于监管‘警务大数据’工程。”朱亚权说,他们紧紧扣住数据采集、数据共享、数据应用和数据管理等环节,健全完善一整套工作机制和保障性措施,积极发挥信息数据对监管工作的服务支撑作用,与治安、刑侦、指挥中心等警种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对在押人员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比对、多维分析,推断出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发案规律及特点,为整个南通地区治安防控工作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