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昆山市社区矫正业务培训班开班,各区镇司法所分管所长、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社区矫正志愿者等参加了培训。按照“实战化建设”要求,市司法局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量身定做”了一系列培训内容,全面强化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这只是市司法局推动全局工作人员“实战转型”一个侧影。作为苏州唯一一家“加快实战转型”试点单位,市司法局提出司法战线工作人员要从单纯的行政事务中走出来,为百姓提供精准的法律服务,增强对特殊人群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向‘实战转型’,这对司法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只有努力‘长个子’,提升履职能力,才能挑起重担,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法治需求。”市司法局局长沈清说。
78%人员“压”向一线
队伍建设加快正规化、专业化
去年8月,不满17岁的周力(化名)和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因吸毒、诈骗等犯罪行为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法院考虑其尚未成年等因素,从轻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6个月。办理完入矫手续后,周力定期前往其所在区镇司法所汇报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积极参加集中教育和劳动。由社区民警、帮教志愿者等组成的帮教小组定期和周力谈心谈话,帮他重拾生活信心。
目前,该市每年有470名左右社区矫正对象,针对这类人群的教育改造、帮扶、就业等问题,市司法局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尝试,真正实现了宽严结合、人文关怀。特别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监管和帮教两手抓,从源头上保障社区矫正的质量,使服刑人员的认罪服法意识显著增强,公德和奉献意识得以提升。同时,市司法局不断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信息化监管能力,在全省率先引用“电子腕带”定位监管系统,这一做法被写入全国第一部社区矫正地方性法规《江苏省社区矫正条例》。
“以前提到司法局,老百姓通常只会想到普法宣传。实际上,社区矫正也是司法行政系统的重要职责。”该局社区矫正安帮科科长蔡明骅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首次明确“公检法司”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等,这无疑为司法行政工作开辟了崭新空间。
对此,市司法局主动适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在增强司法行政系统推进法治建设的能力上找准新定位,主动去机关化,把队伍中78%的力量“压”到一线,完善协调指挥体系,不断加快司法行政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步伐,全员参与职业培训考试,在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等方面服务群众心贴心实打实,为推进昆山法治建设发挥好服务保障作用。近日,昆山市司法局被推荐为省人社厅、司法厅联合表彰的先进集体。
日前,昆山市委、市政府下发文件《昆山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改革基层司法所管理体制,区镇司法所由市司法局和区镇政府双重管理,以司法局管理为主”,进一步加强司法所建设,这将为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带来更多发展契机。
打通“最后一公里”
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自从参加公益法律服务后,每周六上午,平彩堂律师都要来到高新区陆杨新村免费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目前,市镇村三级法律顾问配备率达到100%。在昆山开发区、高新区的98个社区(村),一个律师结对一个社区(村),每周定期在群众家门口提供法律咨询。
近两年来,为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市司法局统筹全市法律资源,在全市织密一张服务网,主动向基层老百姓家门口延伸,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1月5日,外来务工人员张某因医疗纠纷来到仓基街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寻求帮助,当天中心就受理了他的案子。2012年底,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集法律援助、纠纷调解、公证服务等多个职能于一体,打造成综合性法律服务基地。群众遇到涉法的各种问题,均可在这里得到“一站式”的法律服务,真正实现“一扇大门进,多窗口服务,一揽子解决问题”。
此外,群众还可以通过拨打“12348”热线,咨询各类法律问题。去年11月,市司法局将“12348”热线升级为司法行政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中接听受理、按职分转处置、跨部门联动、及时结果反馈的闭合式运行机制。“打造‘一号式’和‘一站式’的法律服务平台,就能让百姓相信法律、懂得如何打官司,化解纠纷,并且还能打得起官司。”12348热线负责人洪玉峰说。
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的全覆盖,为我市民生幸福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去年,律师担任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2927家;公证机构办理公证13504件,其中涉港澳台1276件;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14977件,劝阻群体性上访36件1030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44件,创历年新高。
在扎实推进平台建设的同时,市司法局还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公开全市法律服务项目和资源,扩大网上办理事项,为群众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申请、典型案例学习等功能,提供足不出户的“指尖服务”。
打响“尚法”品牌
创新普法永远在路上
2013年起,市司法局连续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法治微电影大赛,让广大百姓全程参与。“普法宣传接地气,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舞台让给群众,把镜头对准群众,让百姓讲自己的故事。”市司法局副局长俞武军说,法治微电影以循循善诱的影像展示为途径,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普法宣传效果,大赛获评“首批法治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案例”。
一改传统“填鸭式”的普法模式,市司法局尝试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提高普法实效。去年,市司法局着力打造互动式普法平台——市法制宣传教育中心,着力打造昆山法治文化“尚法”品牌,随后陆续成立了尚法网、尚法文化研创中心、亭林尚法讲堂、尚法昆山微博微信等子品牌。
“法律条文很多,不可能教会老百姓把每一条都记住。普法的最终目的是让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当老百姓遇到纠纷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运用法律武器来进行自我保护。”沈清说。
外来务工人员占昆山总人口一半以上,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成为全市普法宣传工作的重头。如何做好这类人群的普法宣传?对此,市司法局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使普法活动更接地气,更具有实效。“成为尚法大使,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会带动身边的新昆山人一起学习法律知识,扩大法治宣传的社会知晓率和影响力。”去年2月,新昆山人赵晒晒等6名外来务工人员被司法局聘请担任“尚法大使”,利用工作之余做好普法工作。
在市法制宣传教育中心,记者看到了“尚法”品牌LOGO:“尚”字的上半部分笔画构成一幅三口之家手牵手的画面,下半部分构成了一座桥的形状,“法”字位于桥下,寓意“法平如水”的精神。经过近两年的创新探索和资源整合,“尚法”品牌收获了累累硕果,全市普法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昆山市获评全省“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