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往大处说是民生,往小处说就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事情。作为一个城市“最末梢的神经”,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在此沉淀,越来越多的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在此集中,到底如何建设好社区,减少“行政化”的管理,增强社区自治,这需要不断探索。专业的社会组织和社工参与社区管理,从而带动社区居民自觉参与社区自治,这是目前我市创新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新路径。
社区到底管什么?
中山社区党总支书记田红谈起社区到底要管什么,也能扳起手指数半天。环境卫生、治安管理、困难群众保障、社区医疗、社区教育……凡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社区似乎都得“管”。作为一个老城区内的老社区,中山社区辖区内共有15个居民小区,153幢居民住宅楼,4356户居民,常住人口9600多人,外来流动人口3900多人。为居民大小事,社区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因为是老城区,场地很紧张,一直到去年,社区才通过资源调整,让出近474平方米社区用房,调整为日间照料中心,里面为老年人提供读书、看报、就餐等服务。”田红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这个载体,社区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健全了。“为辖区的老年人提供包括精神和身体、生活和娱乐等一条龙综合服务,让辖区居民过上更幸福美好的生活。”田红笑着说。
社区到底谁来管?
社区的全称叫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政府对社区指导、支持和帮助,社区协助政府工作,但在如今的社会中,社区往往被过于“行政化”。不仅会议要参加、台账要做、报表要送审,而且各类检查评比、创建达标活动,社区也要参加。“社区其实不是行政单位,他们是自治组织,真正管社区的应该是居民自己。”市民政局分管副局长李敏告诉记者。
一边是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一边是对物质文化要求越来越高的社区居民,社区有限的几个工作人员的负担越来越重。2013年,我市出台《昆山市社区减负增能专项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理顺社区工作关系,优化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减轻社区行政服务压力,增强社区居民自治服务能力。
“这个主要是为了减轻社区行政压力所发的文,并进一步引导社区自治。”李敏表示。如今,我市全面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和公共服务“委托制”,积极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民主自治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明确自治才是社区的管理根本。
社会组织带动你我他
12月1日下午,在周市镇睦和社区内,几名爷爷奶奶正带着牙牙学语的孙子孙女在这里参加活动,由专业老师指导学习如何进行更好的隔代教育。“这是‘乐享天伦’的活动,主要是由金色摇篮儿童健康发展服务中心组织实施的。我们提供场所和相关帮助,具体活动都由他们实施,减轻了我们很多工作压力。”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永芳说。
社区自治需要居民参与,但如何搭建居民参与的桥梁,让大家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社区自治中来?近两年来,昆山一直在探索如何加大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以社区服务项目为抓手,以开展公益创投评选、社区公益服务招投标工作为手段,大力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新江南社区的“五彩益家”依托爱德开展新江南社区服务综合发展项目,以社区综合发展、参与式发展理念为依据,立足社区需求,激活社区内部资源和发展潜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可持续的社区服务。项目负责人徐晶告诉记者,这个项目主要服务于社区的老人、孩子、新昆山人和弱势群体,如今通过她和两名专业社工的带动,全社区的热心居民积极充当志愿者,一起参加活动、互助互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