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诠释法治梦,草根演绎身边事。”昆山市通过当前最新颖的传播方式之一——法治微电影,把群众、网民、民间团体、专家学者、各类媒体和政府部门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激发调动起来,凭借着微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搭建参与“链条”,让有梦想的人通过努力能够圆梦。
“没有惊险的爆破场景、没有炫彩的视觉特技,但是其源于日常的生活味、朴实劲、真切感,有如绵绵细雨落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在潜移默化中让群众受到法治熏陶。”获得本届大赛最佳导演奖的刘卡达向《法制日报》记者评价说。“法治微电影这一平台,给了我很多学习和创作的机会,很多参赛作品都融入了大量法律知识,并且写法细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让老百姓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法律知识。”本届大赛微故事二等奖获得者李扬高兴地说。
“网络做载体,电影是形式,法律是灵魂,一部微电影能让人记住一个领域的关键法律知识。”昆山市首批公益普法微“民”星闫锋是名来自宁夏银川的“新昆山人”,在首届大赛影片《幸运的租客》中出演律师一角后,又被选中担任《谣言》《短路》的主角,通过积极参与两届大赛,圆了自己的“民”星梦。
为吸引更多公众参与,主办方改微剧本征集为微故事征集,增加平面微电影单元,邀请昆山市作家协会原主席万芊举办微故事创作讲座,邀请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教师包磊对微电影爱好者进行专业表演培训,社会公众参赛门槛进一步降低。
公众参与渠道更是丰富多彩,主办方在人流密集的亭林园、森林公园举行微电影户外巡展,在优酷网、尚法网举行微电影网络展播,仅一个月视频点击量就达到了160210次;利用微博和微信同步分享微电影拍摄精彩花絮,受到广大市民、网民的热捧,观看、评论法治微电影成为昆山市民、网民的风尚。
法制网对颁奖仪式进行了网络直播和微博、微信互动,引起了不少网民关注。网友@婷婷ai走走说:支持在轻松的故事中普法,很好的宣传方式,看过之后就发现,原来法律也可以不那么枯燥无味;网友@雅格布森说:关注法治类微电影,希望看到更多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百态的版本,特别是对困难群体的保护。
据了解,2014年中国昆山第二届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是继2013首届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之后,又一场“草根”微电影爱好者的盛宴。本次大赛进一步丰富法治微电影的创作方式和内容,更加注重反映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果以及普通群众对法律的需求,围绕“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主题,让每一名参与者都有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鼓励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警示案例,展现法治追求,弘扬法治信仰。
据出席颁奖活动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研究所所长刘汉文介绍,目前全国微电影每年产量在1万部以上,当前全国文艺界正在掀起描绘“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创作热潮,微电影领域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弘扬主旋律的优秀作品。“昆山举办法治微电影大赛创作活动,开创性地把法制宣传与微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为新时期普法工作、公民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还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使普法对象从接受者向创作者和传播者转变。”刘汉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