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为民
按照群众需求确立服务内容
今年61岁的巴城华社村村民吴二男告诉记者,去年家里面临拆迁,80多岁的父母如何安置是全家最担心的问题,但现在一年快过去了,全家人都很满意。“我父母亲现在对政府安置房很满意,他们住在那里蛮开心的。”吴二男说。
城市面貌要变样,开发建设中的一个难题就是拆迁安置问题,这也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民生工程就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难题解决不好谈不上为民。在这种情况下,巴城“沉下身子”认真听取居民意见,了解需求。工作人员了解到,高龄老人拆迁后在外租房困难是许多拆迁户遇到的难题。为破解这个难题,巴城多次调研、多方听取意见,决定主要通过村(社区)对集体资产改造(如增添卫生设施、场地硬化)后进行安置的方法来解决。对有适婚子女或者病患的动迁家庭,巴城在签约后房屋暂缓拆除,等待家庭完成红白喜事后再拆。如遇上工程工期紧,在原房屋拆除后,根据实际情况,将安置给其他拆迁户的空置安置房进行置换,确保动迁户红白喜事顺利办理。
在七浦塘地区,巴城将原石牌敬老院、部分村级资产改造后用来安置高龄老人,取得良好效果。据了解,该镇七浦塘拓浚整治工程拆迁签约工作涉及366户民房、46家企业、约5000亩农副业。今年上半年完成民房签约拆除73户,企业签约4家,清理农副业380亩,提前完成了半年度目标任务,有力推动了该镇重点工程建设。
投入利民
成千上万家庭受益
8月初,蒲公英第14届(2014)青少年优秀艺术新人选拔活动在北京举行,巴城10名参赛青少年获得2个金奖、6个银奖和2个铜奖。
蒲公英青少年优秀艺术新人选拔活动是我国目前最具权威和公信力的青少年儿童才艺选拔大型活动。巴城青少年能够在全国性才艺比赛中取得这样的佳绩和全镇少儿才艺普惠工程密不可分。
自2012年开始,巴城在全镇中小学生中开展少儿才艺技能普惠工程,结合特色文化建设,利用课余时间,在全镇中小学、文体中心共开设七个培训点,开设书法、昆曲、儿童画、舞蹈、笛子、合唱、科技、体育等二十多个特色课程。仅此一项,每年就有3000多名学生受益。其中,书法、武术、昆曲等项目多次夺得国家级比赛金奖。
除此之外,巴城坚持投入利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近年来规划新建了6所学校,并对可利用的老校舍进行了加固和改扩建,2012年启动的免费学生营养午餐放心工程更是给孩子们送去了健康和便利。
结果惠民
红利要让全部居民共享
民生服务无止境,好了还可以更好,优了要争取更优。近年来,巴城频频出台惠老政策,并在细节完善、人群全覆盖等方面不断优化。
资金补助是体现对老年人关爱的一项举措,但巴城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到,让80周岁以上老人自己拿着钱外出购买基本生活必需品很不方便。为此,从去年10月开始,巴城每月为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定期购买米、面等生活必需品,送到家中。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不仅大大方便了全镇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还让其子女和家人更加放心。
老人、儿童一个不漏,青年、中年个个涵盖。发展不让一个群众掉队,红利要让全部居民分享。今年5月,《巴城镇弱势群体救助工程实施意见(试行)》正式出台。这个《意见》和以往任何一项救助政策不太相同的地方在于,其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救助方式不仅包含儿童更包括老人,不仅要让受助者从经济上脱离“弱势”,更要从心理上、精神上彻底和“弱势”说再见。
小到婴幼儿的营养补助大到家庭顶梁柱的就业,都在《意见》关注范围内。此次救助工程提出要对救助对象在教育就业、生活服务、应急救助、法律援助及心理慰藉、结对帮扶等五个方面提供救助。这些举措包含了生产、生活、就学、就业等方方面面,切切实实让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提升居民幸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