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非公企业职务侵占案件近年来呈易发、多发态势。以非公企业密集的某镇为例,2010年以来发生非公企业职务侵占案112件242人。调查发现,非公企业中职务侵占问题集中表现为利用不入账的手段侵占公司财务倒卖获利,采购员、仓管员半途截留货物倒卖,普通员工勾结中层管理人员以上下班代刷卡、伪造考勤记录等方式侵占企业发放的工资。针对上述作案手段和案件特点,提出以下三条防范对策和建议。”
这是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检察院发出的首份预防职务犯罪微调查报告第一段的内容。报告一改往常长篇大论、面面俱到的形式,用较小的篇幅直接阐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让人一目了然。
报告太长看花眼
吴江区检察院检察长朱文瑞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去年,该院预防科针对工程领域行贿犯罪进行了预防调查,经过一个多月查阅案卷、调查走访,一份6000余字的调查报告出炉,并通过吴江建筑业协会下发至所有会员单位。
然而,预防科两名干警到一家本地建筑企业听取对检察机关开展非公职务犯罪预防意见时,该企业负责人一边看着材料,一边随口说了一句“这么长的报告,眼都看花了”。
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让两名干警颇有感触。现有的系统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模式,不仅耗时久,而且调查报告往往篇幅臃肿,动辄几千字,过于面面俱到缺乏重点,且操作性较弱。能不能创新一种调查模式,既吸收传统预防调查的优点,又更加突出效率、突出重点、突出平实呢?吴江区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微调查实施办法(试行)应运而生。
据吴江区检察院预防科科长沈利介绍,预防职务犯罪微调查是指,检察机关预防部门经检察长指派或批准,针对本地区内易发职务犯罪的某一特定问题启动并在限定时限内完成,提出针对性强的预防职务犯罪建议,指导全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开展的调查。
微调查只要千字
“老百姓反映强烈、举报反映较多的职务犯罪问题,本地已发职务犯罪案件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他地区已经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本地未发案但存在相似制度漏洞、管理不完善的问题,以及全国范围内舆论反映强烈,本地区需要预防提醒警示的职务犯罪问题,都是微调查的范围。”沈利说。
办法明确,预防职务犯罪微调查采用主任检察官办理机制,主任检察官负责办理全部调查事项。在调查过程中,检察官应当询问有关人员、走访相关单位、收集和审查相关调查资料。
而调查的时间一般不应超过7日,调查结束后3日内,主任检察官应当制作出《预防职务犯罪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内容必须精确,预防对策切实可行,对策建议一般不超过5条,报告字数不超过1000字。
四年前即有雏形
“这种微调查方式,2010年我们就开始尝试了,那时叫预防提醒书,只是没有形成机制。”沈利指着2010年发出的一份预防提醒书说。
记者注意到,这份预防提醒书的开头,便直指该市受贿案件被告人收受代币卡(券)现象突出。而后,用有说明力的数据说明,代币卡占所查处案件受贿总价值的比例。简明扼要地分析了犯罪原因后,发出三条检察建议。
“之所以称之为微调查,关键在于微字。即问题微小,管中窥豹,见微知著;篇幅微简,限制在千字以内,易读易看;建议微巧,不超过5条,一目了然,针对性强;时间微短,专人负责,调查时间限制在10天以内,增强时效;花费微少,报告通过微信、微博、网站、政府OA系统发出,除归档需要外,不印纸质报告。”沈利说。
据悉,首份微调查报告通过邮箱、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至辖区内各大中小非公企业,反响非常好。
“微调查报告直击问题不罗嗦,摒弃法言法语接地气,针对性强操作性高,也符合现代人短平快的阅读习惯,能够及时引起我们企业负责人的注意,提醒我们多加防范。”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公司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