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法律服务送进老百姓家,用法律滋润老百姓的心田,让他们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是海门市司法局一直在努力做并且期待的成果。近两年来,海门市司法局努力编织着一张市民看得到、用得着的法律服务网,将其无死角地覆盖全市,让全市居民从中受益。
法律顾问为民解难题
今年,全市一村一居一法律顾问达到全覆盖。村民们在遇到法律问题,以及在一些矛盾纠纷的调解中,这些法律顾问的作用非常大。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就像一个中间人,其从专业角度给出的法律解读,不仅让老百姓信赖,更好化解他们和政府间的矛盾,同时也能更快地平息村民之间的纠纷。
前不久,海门市高新区80多岁的袁老太,在村法律顾问以及司法所的帮助下,晚年生活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据了解,袁老太的老伴在多年前去世,家里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也早年去世,但其儿子已成年。她原来有间40多平米的房屋,前段时间她的房屋要动迁,她的子女因赡养老人的问题起了纷争。袁老太的房子因此迟迟不能顺利拆除,老人的生活也很受影响。
市高新区司法所得知此事后,与该村法律顾问一起介入调解。原来,小儿子觉得母亲有三个孩子,自己不应该承担赡养的全部责任。袁老太的女儿认为,按照风俗,自己嫁出去后不要父母的财产,赡养方面的也不需要尽同等义务。调解员分别和老人的子女谈心,该村的法律顾问则从专业的角度,向他们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
经过多方耐心的分析和劝说后,老人的女儿认识到赡养责任儿女平等,主动表示虽然不要老人的财产,但会承担应尽的赡养义务。长孙有代位继承权,他表示会提前代位履行父亲的责任,和小叔一起负担祖母今后的生活,承担其医药费、护理费以及后事。另外,法律顾问为了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让老人的子女签订了协议。
在司法局的创新和推动下,海门市的公共法律服务覆盖面正在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23个部门、13个乡镇园区、293个村居法律顾问覆盖率达100%。全市正在形成并不断完善着法律服务政府“贴身定制”、企业“量身定制”、村居“私人定制”、特定群众“个性定制”四个定制,促进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的新渠道、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的新理念、法治惠民服务为民的新示范、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的新窗口。
俯下身为群众谋福利
今年3月,司法服务队下基层时了解到,家住正余的钱鸣山老伯为养老保险待遇案件败诉而叫屈,对为其办案的法律工作者表示不满。司法局认真分析后,立即找到该案案件代理人,启动案件评查程序。仔细查验办案细节和案件卷宗后,工作人员发现该案中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确实没有尽到案件代理义务。该局工作人员当即找到那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了训诫并全额退还了钱老伯的代理费。
为把钱老伯失去的合法利益争取回来,司法局指派正余司法所干警联系某保险公司,对钱老伯与该公司的养老保险待遇纠纷再行调解,促成双方自愿达成一致协议,钱老伯的养老金最终有了着落。3月27日,钱老伯还做了一面写有“为群众排忧解难,好路线百姓拥护”的锦旗,坐车来到司法局致谢。
下基层寻访活动中,司法局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立即帮助他们解决。目前,司法局已经通过调解、法律援助的形式处理了5起群众投诉。法律圆梦队也在成立之后,为群众圆了26个梦。据悉,目前司法局以执业律师为重点对象,把法律服务业作为关键领域,正在制定出台《2014年海门市司法局内部监督实施方案》,组织局机关督察大队和业务科室人员通过查卷宗、看现场、访当事人等措施,对法律服务进行跟踪问效。
一直以来,司法局将群众的建议和意见作为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把倾听群众意见,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质量,打造强有力服务团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除了把司法行政“八项承诺”通过便民服务窗口的LED显示屏向群众公开,公布监督举报热线之外,今年,司法局还专门成立了一支由局机关干警和党员律师组成的法律圆梦服务队,走村入户,听取服务对象和群众的建议,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对群众反映的难题,立即帮他们解决。
法律维权帮扶弱势群体
法律援助中心是一个让老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诉求都能得到伸张的地方。
今年2月,司法局工作人员在活动中了解到,家住四甲镇的张老伯夫妇因儿子不愿赡养,晚年生活艰难时,立即为他们提供援助服务,并指派了专职律师帮他们维权。
张老伯和老伴沈秀英(化名)都是耄耋老人,育有两子三女。如今夫妻俩老了,丧失了劳动能力,没了经济来源,而且沈秀英还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需要常年用药。等到老人需要儿女照顾的时候,其他四个儿女没有任何意见,但大儿子却闹起了别扭,不愿承担赡养义务。
在援助律师的帮助下,老夫妻俩把大儿子告上法庭。律师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规定,大儿子的这些理由都不能成为他不赡养父母的理由。而老两口要求的每月200元生活费以及医药费等都客观真实,没有超出儿女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本地的生活水平标准。最终通过法官调解,老两口与子女达成协议,孩子们分摊老人的生活费、医药费以及其他护理等方面的工作。
海门市的法律援助中心近年来不断扩大援助服务圈和提高援助质量,今年还推出一系列创新服务。从2月份开始开展“法律援助走基层”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法律援助进村居,帮助困难群众、军人军属(特别是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解疑释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92件。
此外,今年法律援助中心还在完善“一镇一站、一村一员、一户一卡”法律援助网络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有法律援助工作站22家。法律援助中心已经向全市发放法律援助保障卡13500张,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老年人、特殊病患者实行电话预约和上门服务。今年以来,法律援助中心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612件,解答来访来电咨询5875人次,群众满意率达百分之百。
帮助特殊人群不遗余力
有一群人,他们因触犯法律接受惩罚而特殊。对他们的关爱,司法局一直以来不遗余力。近年来,在司法局的不断努力下,海门市关爱这些特殊人群,出台了相关文件,并明确设立特殊人群专项救助资金,由市财政每年拿出6万元对生活困难的特殊群体和未成年人给予专项救助。目前,已有10余人享受到政府这一政策的温暖。
在帮扶特殊人群的工作中,海门市司法局还遵循“精于谋划、细在过程、管见成效”的原则,指导基层司法所根据特殊人群的实际需要送法律、政策,提供助学、助技、助创业等等方面的帮助。
假释人员浙江人阿忠(化名)因为几年前合同诈骗被判刑入狱。原先,他在海门办了个养鸭场,签了10年合同。在入狱时,阿忠把鸭场交给弟弟打理,但弟弟不善打理鸭场,等他从监狱假释出来时,鸭场原先5000只鸭子跑掉了部分,病死了部分,还被卖掉了部分,只剩几百只,鸭舍也破得摇摇欲坠。
阿忠不想放弃这个鸭场,他联系了正余司法所寻求帮助。正余司法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阿忠户口所在地的司法机关联系,帮他变更居住地,这样,阿忠能常住正余并接受正余司法所的管理。
阿忠很想将鸭场重新盘活,然而他急需资金。只要有个三五万救急,凭着自己吃苦耐劳和多年养鸭的经验,阿忠完全有能力把鸭场救回来。司法所所长何惠栋得知了阿忠的为难之处后,立即到处奔走想办法,帮他解这一燃眉之急。咨询了银行得知,根据银行相关规定,阿忠没有本地户口,无法用鸭场进行抵押贷款。何惠栋便以自己的名义向银行贷了3万元,给阿忠救急。
有了这笔钱,阿忠很快就买了鸭子、修理棚舍、购买饲料和药品等,一点点恢复起了鸭场。见阿忠一人打理鸭场忙不过来,何惠栋还劝说其在浙江的妻子过来帮着一起打理,几次劝说并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问题后,阿忠的妻子带着女儿来到了海门。目前一家三口团圆了,养鸭场已经开始盈利。阿忠对司法所给他的数次帮助都记在心里,表示会好好改造。
据悉,今年以来,海门市司法局为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法律咨询236人次,劳动技能扶持38人次,提供就业信息147条,解决困难、低保户2人次,解决子女就学3人次。